从城市旅游体验看区域经济新发展理念

发布时间:2019-06-03 10:4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浙江省审计科学研究所  桂春荣

 

我的家乡在湖南永州。今年春节返乡假期,历经了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四个省份。亲历中东部地区从发展观念到发展路径,仍然存在种种差异和不平衡,真切地感受到坚持新发展理念背后所蕴含的大道理,大民生。       

一、西湖模式的“大算盘”与桂林模式的“小算盘”

应该说从自然资源的禀赋来说,桂林与杭州同样都是得天独厚,誉满天下的。在我很小的时候,20多年前,"我想去桂林" 和"西湖美景二月天" 这两首歌是同一时期齐名的流行歌曲。杭州与桂林都是幼小的梦想中想去看一看的大城市好风光。杭州和桂林,从旅游资源来说是各有千秋。从稀缺的角度,桂林山水甚至更胜一筹。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杭州已成为世界的国际旅游都市。而桂林,在我十余年之后的故地重游,仍没有感受到有实质性的发展和改变,反而感受到人气的衰落、资源的受损、定位的不清等等尴尬。这背后固然有中东部地区经济条件,地理区位的客观因素,但背后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因素同样值得深思。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依然是往日的明山胜水,但人气明显不旺。感觉强烈的是,旅游体验与美景并不相称,物价过高感觉尤为明显。一个马路边的象鼻山公园,居然要收90元的门票,是颐和园的三倍。 哪怕是最短距离的一小段竹排,也要按每人百元数量级收费。一颗“大榕树”,也要被圈起来,收取20元的门票。当时就心想,如果按照这个收费,那么西湖景区岂不要收取千元?热衷于把稀缺的资源圈起来然后收费,这是桂林为代表的旅游模式的典型特点。殊不知,圈起来的是眼前的现金流,也是“画地为牢”啊。

在服务体验方面同样差强人意。进入核心景区,赫然写着“外地车辆禁止驶入”字样。并非旅游旺季,游客也没有多到需要管制的地步,有车却不能开进去,那是不是有非常完善的公共汽车服务呢?答案却是没有。据说景区提供的景点内换乘的公共汽车票价高达65元每人,而且对于拖家带口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太不方便。我们只好接受了停车场自称是公务人员的小李提供的“贴心服务”,搭他的车进入景区景点,服务费是100元不到5分钟的车程。这种“贴心服务”显然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但明知是“不值”,但除了接受,却没有更好的办法,甚至是没有选择。这背后,与其说是配套服务的不完善,不如说是打不破的利益链条;与其说是模式机制的落后,不如说是固化的观念。

对比杭州,是另一番景象。某旅游网站国内旅游路线和景区搜索预定人气热度数据显示,西湖排在第一。2002年国庆长假,西湖景区游客接待量为200多万人次。到2017年国庆长假,杭州全市共接待游客再次刷新为1700多万人次。与此同时,随着G20的成功召开,杭州逐步迈入国际化大都市的格局。

数据的背后并非偶然。这些,与2002年的10月1日的一个决定无不紧密相关。西湖景区实现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风景区。之后,柳浪闻莺、涌金公园、学士公园、长桥公园、花港观鱼、曲院风荷……相继免收门票。

有人将其归结为“西湖模式”:不以旅游作为直接营利点,而是以旅游业作为导流入口。“西湖模式”的可贵,还在于它没有仅仅沉浸在成功导流中,而是通过不断提升细节和品质,为城市服务的精细化转型不断探索,以人为本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比如,依托于手机信号对游客的游览路径做出预判,严厉打击“黑导游”,设立微笑亭,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志愿者服务;比如,积极开发西溪湿地、运河、湘湖等新景点,包括淳安、桐庐、建德等地,不断丰富旅游内容,从外围找突破口;还有,向游客免费发放馒头,为游客准备地图、针线包、创可贴,免费供应凉茶和开水……与美景相比,这些城市细节,让老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也赢得了游客口口相传的赞誉。

这是两种不同的理念带来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及结局。

二、旅游业只是区域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桂林,只是整个中部地区区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我的家乡湖南,旅游体验也是大同小异。在杭州已经基本实现免费的博物馆艺术馆,在我的家乡永州,一个只有几百平方的柳子庙(柳宗元),门票价高达80元;在江西乌龟山景区,门票同样将近百元,而且,门票内还套门票。如果一家三口游玩的话,光门票费就已经花费不少,这的确令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这些年,各地也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和人文景观的开发和投入。然而,景是景,人是人。如何让美好大自然的风景真正融入老百姓的日常,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确还有很大空间。 

旅游业也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可以想见的是,旅游如此,经、济产业发展、创业环境等方面亦是如此,民生体验亦无不如此。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家喻户晓的今天,在简政放权的呼声已经是如此明确的大背景下,在并不算落后的中部地区,我们还是可以想见家门口的、人为制造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也许是中东部地区短期内比经济数字更难以逾越的不平衡。

效率的差距、理念的差距,无疑让老百姓感到无奈,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才的外流。为什么大量优秀人才更愿意去大都市等发达地区,我想不仅仅是大都市有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在于,那里有更公平、更有效的制度,乃至制度公平带来的更多的梦想、更多的可能性。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引导行动;理念决定路径,路径决定结局。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已获得发展先机的东部地区,还是需要弯道超车的中西部地区,新发展理念已经给出了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为清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案。区域经济的治理路径和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都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基本逻辑和基本规律,从理念的转换、动能的转换、效率的转换全面发力。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既需要推陈出新的智慧,更需要敢于打破固有的地区利益、部门利益藩篱的勇气。只有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中,摒弃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创新发展的思路做法,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用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协调发展意味着要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多角度、多视野考量发展背后的绩效和结局。在算“经济账”的同时,也算“生态账”;不仅要看“显绩”,也要看“潜绩”;不仅要看“数字政绩”,也要看发展背后的质量效益,政策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公平正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区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形态。绿色发展就是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并不仅仅是区域之间地域的开放,并不仅仅是“走出去”物质形态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开放者的姿态,开放者的胸怀,开放者的格局,要有接纳新模式、新观念、新理念的智慧和勇气。

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享发展就是在制定各项政策制度,执行各项具体工作时,是否坚守“发展为了人民”的初心。在各种利益权衡中是否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各种取舍中是否坚持不断回应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后记:各地的历史阶段、客观条件各不相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区域治理、区域经济发展的复杂也不是我短时间可以把握和衡量的。因此,文中观点仅是个人结合自身体验的初步体会和思考,难免存在片面和不成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