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紧“钱袋子” 过好“紧日子”

发布时间:2020-07-31 08:4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这句话,掷地有声。在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特殊时期,财政收支形势严峻程度前所未有,政府过“紧日子”既是应时之举,又是长远之计;既是回归执政为民的固本之策,也是体现务实担当的治理之道。“财政资金流向哪里,审计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动态化常态化监管,是审计“经济体检”的应有之义。新鲜出炉的浙江省2019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正是展示贯彻“政府过紧日子”要求的一个“窗口”。

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

政府过好“紧日子”,首先要念好“抠”字诀,不该花的钱要“一毛不拔”。今年按照中央和省委审计委员会的要求,省审计厅首次实现91家省级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重点把预算管理、规范“三公”经费管理、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一般性支出压减情况作为促进“过紧日子”的突破口。审计结果表明,省级部门过“紧日子”和预算刚性要求执行较好,全省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6.9%。但审计也发现,因公出国(境)费用、会议培训费支出超预算、超标准、违规收费、转嫁费用等问题在一些部门依然存在。促进政府过“紧日子”政策落地落实,维护预算的刚性约束,仍有“潜力”可挖、有“水分”可挤。

紧政府不紧民生,保障百姓“好日子”

政府部门精打细算,是为了让百姓过好日子。一边是压减各部门的课题费、规划费、培训费;一边是扶贫资金增长12%、环境保护专项支出增长89.4%、就业补助增长4.7%、基本公共服务补助支出增长8.1%、涉农补助资金增长20.2%,在疫情防控、三大攻坚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等民生领域加大保障力度,做到了只增不减。一减一增的背后,更多“真金白银”投向了基本民生、企业纾困、科技创新等领域,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花钱之道。政府节约的开支,全力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优先保障“六稳”“六保”等重点支出,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疫情防控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心工作上。这种紧日子的过法,直达基层民生、直接惠企利民,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花得少还要花得好,绩效就是财力

铺张浪费的钱绝不该花,没有绩效的钱也不该花。近年来,浙江审计机关牢固树立绩效审计理念,持续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情况的审计力度。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以财政支出绩效为主线,重点揭示了预算不够细化精准、下达拨付耗时长、项目推进慢、资金滞留闲置等影响支出绩效的突出问题。如:一些地方这边各项开支捉襟见肘,那边一些项目资金趴在账上“睡觉”;一些项目拿钱时“热情高涨”,编预算时“狮子大开口”,建设时却“偃旗息鼓”,造成项目荒废、资金闲置;一些部门仍延续“重投入、轻管理、少问效”的粗放思维,预算绩效管理不到位。因此,推动“政府过紧日子”政策落地见效,就要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把该花的钱花好,形成提质增效的良性循环。

“紧日子”才是正常日子,固化长效机制

“过紧日子”,绝非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是要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推动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才能为政府“过紧日子”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审计工作报告指出的问题剑指深层次原因,提出的建议有6145条被采纳,促进有关单位建立完善规章制度790项,充分体现了审计推动完善机制制度的深度和力度。如针对审计发现的“顽疾”问题、易发多发问题,从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完善资金绩效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批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促使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优化管理制度,有效推动源头治理。( 桂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