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报》第3108期刊发毛子荣文章:扛起审计担当 争当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0-09-16 16:5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按:2020年9月16日,《中国审计报》第3108期第5版学习专刊刊发厅党组书记、厅长毛子荣撰写的《扛起审计担当  争当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排头兵》文章,全文如下:

扛起审计担当  争当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排头兵

□ 毛子荣

审计机关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刻把握审计工作与制度优势、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将维护制度权威、强化制度执行、推动制度完善贯穿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切实加强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监督,为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维护制度权威,促进治理环境持续优化

审计机关要紧盯“关键少数”、紧抓问责问效、紧扣实事求是,切实发挥审计在提升制度约束力、威慑力、公信力,促进治理环境持续优化中的独特作用。

紧盯“关键少数”,强化制度意识,提升制度约束力。领导干部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不仅是营造治理环境、引领制度权威、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少数”,更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忠实信仰者、坚定捍卫者、模范践行者。审计机关加强对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新发展理念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情况的常态化监督,通过揭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方面存在的不坚决不全面不深入等问题,引导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模范践行,严格按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进而带动和促进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持维护制度,促进发挥制度在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紧抓严肃问责,强化敬畏意识,提升制度威慑力。追责问责是维护制度权威和治理秩序的重要举措。审计监督要始终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以“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全覆盖监督的威力,保持高压态势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坚定维护党纪国法权威。对严重阻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和滥用权力的行为,要坚决查处、严肃追责问责。对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执行和维护制度不力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通过追责问责,促使各级党员干部明底线、守规矩、知敬畏,做到思想上自觉,行动上落实,令行禁止,真正从内心深处敬畏和认同制度。

紧扣实事求是,强化担当意识,提升制度公信力。制度制定科学严谨、执行求真务实是营造良好治理环境的前提保障。审计要发挥独立性强、接触领域广、掌握情况翔实等优势,紧扣国家治理顶层设计,积极发挥宏观管理职能,着力增强制度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适应性。加大跨领域、跨部门的宏观分析,对省域治理中重大政策、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推动制度立、改、废。在审计中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基层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的成功实践,推动基层治理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与此同时,要秉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与时俱进地持续优化审计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在制度执行、制度创新中的失误,旗帜鲜明地维护好支持改革、鼓励制度创新的良好环境。

聚焦制度执行,促进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审计机关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重大决策部署落实、重大硬核成果打造、重大民生政策执行等重要方面强化监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同步共进。

聚焦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促进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治理部署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应有使命。既要着力推进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一贯到底、落地见效,也要着力推进一系列省域重点改革任务的全面深化。要聚焦政策传导、落地、实施效果等环节,及时反映和纠正执行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推动以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聚焦重大硬核成果提质增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重大硬核成果开展审计,必须始终扭住“高质量”这个关键词,揭示政策落实、项目绩效、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各类重大项目有序有效推进。既要注重资金的精准、安全、绩效,检查与资金紧密相关的制度执行情况,推动强化预算分配执行和资金使用管理,纠正不合理不合规支出、压减低效无效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使用效益;又要强化全周期管理意识,关注在优化营商环境、做优新兴产业、推进“一带一路”等重要领域,相关制度的制定、执行等情况,助推加快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

聚焦重大民生政策惠民有效,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衡量治理水平和效能的终极标准。审计机关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民生大事、难事、急事开展审计,更加关注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更加关注民生政策的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及时纠正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推动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提升本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要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在促进就业优先、推动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等方面重点发力,及时揭示问题、提出建议,反映和推动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推动制度完善,促进治理体系逐步成熟

审计机关要站在服务省域治理现代化的高度,适应新时代新趋势,对标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总体要求,推动构建与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着眼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推进制度系统完备。制度自身的系统完备是制度有效的前提和保障。治理体系现代化亟需完善制度顶层规范。审计在揭示查处问题时,要更加注重完善制度、规范机制等“治本”性举措,推动源头化解。如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的漏洞和弱项,一方面要补齐公共卫生领域的制度缺失短板,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尤其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另一方面要高度关注相关领域制度措施不配套、不衔接等问题,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应急救援的协同性、整体性和专业性,促进形成系统化制度支撑。

着眼防风险、堵漏洞,着力推进制度科学规范。制度科学规范是省域治理现代化行稳致远的保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当前全局性、系统性风险挑战更为凸显的宏观治理环境,审计要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要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常态化关注财政、金融、投资、国有资产以及粮食、环境、社会稳定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通过监督发现问题、剖析症结,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要加强宏观研判,注重对各领域的“经济体检”成果进行整体分析,形成高层次的风险研判、揭示、预警等成果,并以此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筑牢防范和应对风险挑战的制度基础。

着眼创机制、扬优势,着力推进制度运行高效。制度运行高效是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保障。当前制度运行机制亟需适应国家治理发展变化的形势不断创新。审计要着眼于推动制度建设的协同性,充分发挥信息集成优势,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要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到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层面,对审计揭示的频繁出现的“顽疾”问题,列入问题清单“一盯到底”,通过创新完善制度运行机制,从体制机制层面扫除障碍,着力推动解决老大难问题,更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制度潜能。

(作者系浙江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