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计精神在浙东大地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19-01-21 15: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2006年10月3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省审计厅调研,对审计机关、审计干部提出了“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要求,这也成为宁波审计机关、审计干部工作遵循和努力的方向。十年来,宁波审计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植根浙东大地,在实践中锤炼,在探索中发展提升,围绕“立身、立业、立信”的要求,铸成 “公正、理性、创新、严实”的宁波审计精神。一路风雨一路歌,宁波审计人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与感召下,通过对5014个单位的审计,查处违规金额78.33亿元,损失浪费金额11.82亿元,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有关部门处理 117人,审计建议被采纳8009条,审计信息被批示、采用8483篇,砥砺奋进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使审计精神在浙东大地熠熠生辉。

公正之魂----确保审计成效

公正是审计的灵魂,十年来,宁波审计始终坚持用“审计干部廉洁正气,审计过程公开透明,审计结果公平公正”来维护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审计岗位是特殊的,审计干部常常会被人“厚爱一分”,正是这分厚爱带来了太多的诱惑和考验。试问其身不正,其家不廉,如何监督他人,如何履行监督使命?“于人求公,于己求正”,宁波审计人一身正气留给被审单位,两袖清风带给父母妻儿,把清正廉洁、慎独自律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他们抵挡得住 “糖衣炮弹”的侵袭,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金钱所动。

审计过程是繁琐的,看似简单的一个数据、一张报表、一篇审计报告的背后都有着诸多的环节审查,稍有偏颇就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这十年来宁波审计机关在审计监督过程中苦下功夫,用制度来管人管事,坚持以《审计法》、《浙江省审计条例》为基础,出台《宁波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宁波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计业务流程管理细则》、《审计整改督查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完善审计规章制度,把审计执法各环节、审计管理各方面都纳入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也为奔波在各地的审计人划定了审计纪律“高压线”、审计质量“生命线”、文明审计“保障线”。

审计结果是重要的,在当前审计报告与建议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需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十年来宁波审计着力推进全部政府性资金、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全覆盖”为政府公共资金保驾护航,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高悬“反腐利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供保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调查、出租车管理及运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城区内河污染治理专项审计调查、城市水资源和供水情况专项调查等一批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的成果推动着宁波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理性之基---追求审计境界

理性是审计的基石,在包罗万象的审计工作中,宁波审计用广才与明智应对着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提升着审计工作的效率。

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对审计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考验,不仅要拓展学习面,更要持续更新知识库。审计人智则审计智,审计人强则审计强。对于宁波审计干部来说,不断地学习已是一种习惯,遇到新业务新领域,大家总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宁波审计人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投入和认真,也正是这种投入和认真赋予了审计严谨的逻辑之美。宁波审计人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在职教育、挂职锻炼、审计实务导师制成为了必备课,上级审计机关、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乃至海外均有宁波审计人孜孜不倦的身影,这里有荣获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全国社保审计先进公务员嘉奖的审计人,有获得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的团队代表,有摘得审计署AO实例优秀奖的审计人,有浙江省十大审计分析研究高手,还有已近花甲依然坚持指导年轻人的老审计人。

在全面中抓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更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十年来宁波审计机关直面自身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运用理性思维来处理审计业务,不断在拓展自身的承受力、扩大审计覆盖面的基础上,突出审计重点,紧抓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效能。在政府性资金审计中持续加强对财政政策执行、财政管理、部门预算执行、政府性债务、民生资金五大领域的审计工作,可以说是“五两拨千斤”。而在审计整改督查方面,我们更是规划了多层次督促审计整改的格局,并率先在AO中开发使用了“审计项目整改管理系统”,对完成审计项目的整改情况进行实时管理,争取做到“一个项目一跟踪”、“一个事项一督办”,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证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

宁波审计更敢于破解难题,啃下硬骨头。针对开发园区这一政府派出机构,从2013年开始将开发园区财政收支情况纳入预算执行审计范围,对5个开发园区等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避免了预算监督“盲区”,从而有效减少各园区管理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促进开发园区持续健康发展。面对内部审计客观性和公正性较低的现实难题,宁波审计不断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并将内部审计工作向基层延伸、向源头推进,实现内部审计考核全省“十连冠”。在投资审计领域,建立了“分类分级”的审计监督管理体制,根据工程金额依次确定了跟踪审计、竣工决(结)算审计以及审计备案制度,确保了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突出了审计的时效性和预警性,实现了“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目标。从盲区到痼疾,宁波审计没有选择绕道而行,而是正面直行,推动着宁波审计事业的突破性发展。

创新之力—实现审计跨越

创新是推动审计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审计工作的内涵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理念到制度,再到管理与技术,创新的主题已经呈现在宁波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十年来,宁波审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审计工作,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民生审计”概念并明确树立“民生审计”理念,

在工作中按照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来发挥维民性作用,民生审计已成为宁波的一张名片。进入新时代后,宁波审计不拘泥陈规,从审计的“预防为先”再到“服务发展”,不断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难题来全力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为了更大限度的进行审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宁波审计大胆创新管理与组织方式,架设了以财政审计、资产资源审计、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四大业务板块和综合保障、业务保障两大保障板块为核心的组织形式,出台《审计项目进度管理办法》、《审计项目后评估办法》等相关制度,将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评估三分离并相互约束,引进外部资源,打破人事专业限制,处室动态组合,统一调配审计力量,审计人员随项目循环更替,从而达到了“1+1>2”的效果。

审计技术创新事关审计战略的长远发展,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宁波审计一直致力于深化计算机技术在现场审计中的应用,探索出“互联网+审计”、投资全程跟踪审计、建设联体防控体系等来助力审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十年来宁波审计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在资源优化利用的基础上稳妥推进信息化外包服务模式,对部分工作采取服务外包,使有限的计算机审计人才从设备购买、维护、系统安全保障等方面解脱出来。宁波审计在不断创新的审计理念的推动下,审计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反腐倡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严实之绩---打造审计铁军

打铁还需自身硬,严实方能创佳绩,十年来宁波审计牢记“以自身建设立信”,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抓紧抓实。在宁波审计这一系列骄人业绩的背后,是一支敢于担当、敬业奉献的审计队伍和有一个政治坚定、能打硬仗的领导班子。

宁波审计深入谋划,夯实审计主业,划清责任底线,制定了“进位、到位、归位”的工作目标。从最初的绩效改革到工作任务清单还有审计骨干培养,每一步都走的严谨且扎实。设计工作任务清单,制定业务和保障两大板块,按照“进位”的要求业务板块梳理出8个指标、13个层级的任务内容,而保障板块则按照不同部门量身定制,梳理出17项任务内容,最大可能做到了量化、结果化、目标化,为各部门定好了全年要完成那几件事、每件事情要起到怎样的效果或取得怎样的成果。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 注重典型引领也是宁波审计一直以来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对优秀审计组长和审计能手的评比,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更好地营造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审计氛围,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宁波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年来宁波审计紧抓党风廉政建设,锤炼铁的信念、铁的纪律和铁的作风,有效构建廉政教育载体,从“科学发展观教育”、“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支部建在一线审计组,发挥好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攻坚克难的示范作用。宁波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切实担负起“一岗双责”的责任,确保审计工作和廉政建设一起落实,一起取得实际成效。宁波审计敢于列出负面清单,公开责任通报,切实为审计干部敲响警钟,起到了实实在在的鞭策作用。从责任业绩到党风建设,宁波审计真正做到多管齐下,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廉政防线。

回首十年的发展历程,宁波审计精于析,诚于心,锐于创,执于信,终于交付满意答卷。展望前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宁波审计会更加开拓向前,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审计成果,镌刻到依法履责中,绽放于浙东大地上,照耀在人民心田里!

(宁波市审计局  崔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