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09 15:5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宏观管理部门,应坚定扛起新时代赋予审计工作的政治责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审计工作要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重要指示要求。
一、深刻认识自身所长,把握好独特优势
开展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审计必须深刻认识和充分运用自身优势。
(一)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相较,审计监督更全面综合。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审计内涵外延不断丰富,政策跟踪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成为审计机关的新职能,不仅要“审钱”“审权”,还要“上审天、下审地、中间审空气”,审计涉及面更加宽广,对经济运行情况了解更加全面。同时,审计监督以审计项目为载体,既可以宏观分析,从宏观的高度对各级政府及财政等综合管理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发现规律性、普遍性问题;又可以“解剖麻雀”,从微观的角度对具体的被审计对象进行检查,发现倾向性、典型性问题,做到点面结合。
(二)与综合经济监管部门相较,审计监督更独立客观。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根本特征,没有经济方面的管理职能,不具有资金分配权、项目审批管理权,更没有干部管理权。从权力运行角度看,审计不受所谓的“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的羁绊影响,从而确保其在揭示经济运行存在问题时更加客观公正。
(三)与审计署及其特派办相较,地方审计监督更具“本土优势”。地方审计机关所处相对“地方小、人头熟”,地方审计干部与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在同一个地区工作生活,与被审计对象难免有交集,有的甚至在同一个机关大院工作,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相比审计署及其特派办,更加了解被审计对象的情况,如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情况、主要负责人个性特征、行事风格等。熟悉审计对象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经济体检”。
二、不断更新审计理念,处理好三对关系
常态化“经济体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监督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也是对审计工作要求的一个高度概括,更是对“免疫系统”“看门人”等审计理念的系统升级。审计人员应及时更新审计思维,树牢常态化“经济体检”新理念。
(一)切实把好“点与面”的关系,培养宏观思维。深刻领会审计机关“宏观管理职能部门”的新定位,从更高层次去审视审计发现的问题,跳出审计看审计,跳出审计谋划审计,跳出审计开展审计,主动关注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把审计事项置于经济社会运行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把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放在改革发展大局下进行审视,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切实把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培养战略思维。开展常态化“经济体检”目的在于抓早抓小,早发现、早预警、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应完善考核办法,引导审计干部树立正确的审计绩效观,把审计工作重点从“事后追责”转到“事前预防”上来;在全面“体检诊断”基础上,注重以审计“倒逼”制度完善、行为规范,分系统分行业制定经济责任风险防范清单;及时督促内审查缺补漏、完善制度,从源头上制止和纠正违纪违规行为,防止屡审屡犯。
(三)切实把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培养共享思维。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全系统一盘棋”思想,坚持“上下联动、成果共享”,切实推进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进一步完善系统内部审计成果共享机制,推动审计成果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跨年度的整合提炼,减少无效劳动,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实现审计成果的放大和增值。
三、走精兵强审之路,解决好主要矛盾
针对地方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结构性矛盾和更接地气的实际,坚持走精兵强审之路,努力将审计干部培养成为“全科医生”。
(一)练好审计基本功,夯实查核问题能力。查核问题能力是审计干部的基本功,更是开展好常态化“经济体检”的基础。只有“精准把脉”才能“对症下药”,审计干部应结合岗位职责,沉下心去,认真收集和熟悉掌握审计对象的职责任务、业务流程、工作特点,掌握所负责审计领域的基本情况、政策要求、发展趋势,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开出的药方、提出的意见要实事求是,给出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让人心服口服。
(二)着力推进科技强审,提升审计信息化能力。“科技强审”是提高审计监督效率、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根本出路,更是开展常态化“经济体检”的必由之路。地方审计机关应积极引导审计干部切实树立大数据思维,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以大数据审计引领审计方式方法创新,敢于打破原有审计模式束缚,大胆提出新的审计思路,推进大数据审计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主动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运用新的技术方法,提升运用大数据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三)加大培训轮岗力度,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针对审计机关长期存在的“工学矛盾”,坚持讲究实效,面向基层和审计一线,组织“短平快”的实务培训;结合地方审计工作实际和需求开展各类审计实务培训,及时总结推广吸收审计经验和方法;强化以审代训,在不影响项目计划任务完成前提下,有计划选派审计人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审计项目,开拓审计视野,提升职业胜任能力;加大审计干部在业务科室之间、综合科室和业务科室之间的交流轮岗力度,全省系统内组织上挂下派,进一步提升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多岗位适应能力。
(四)突出青年干部培养,打造审计生力军。结合审计机关青年干部成长情况,制定符合青年审计干部实际的培养意见,从激发青年干部内生动力和打造青年干部成长平台两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为每名青年干部制订能力提升目标,组建“青年学习小组”,经常性组织学习、开展交流、撰写体会文章,促进共同提高。完善“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老审计”和业务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开展师徒结对,通过“一对一”辅导,让青年干部在实践中尽快成长起来。把审计一线作为年轻干部成长的最好平台,安排年轻干部担任主审,参与重点工作和组织实施审计项目,当好审计报告“第一读者”,着力提高其查核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着力提炼综合成果,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
出具一份高质量的“经济体检”报告,是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能够发挥“治已病、防未病”作用的关键,应花神气写好审计报告(专报)。
(一)集中力量打造拳头产品。一年一度的审计工作报告既是地方审计机关向当地党委、人大和政府交出的审计答卷,更是一份比较全面的“经济体检”报告。起草审计工作报告应集全局之力,注重吸收集体智慧,做好谋篇布局;应以预算执行为脉络,注重反映当地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深刻分析主客观原因,并从完善制度、促进规范管理角度提出建议,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精心研发个性化的审计报告。按照“私人订制”原则,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量身定做“体检报告”,提供个性化服务。如面向党委政府的审计报告,应侧重在服务决策上下功夫,反映情况要点面结合,揭示问题要准确精准,分析原因要透彻明白,从宏观决策层面审视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建议要可操作能落实,力求领导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有价值的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三)快速提炼有价值的审计专报。审计专报是为党委政府领导决策服务的高层次信息。应立足地方经济工作中心,从海量的信息中梳理出主要情况,从众多的问题里提炼出核心问题,深层次揭示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风险隐患。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从规律上找原因;对于普遍出现的问题,从制度上找漏洞。在系统、深入地分析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从根本上解决和预防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金华市审计局 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