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6期 返回首页

基层扶贫资金审计刍议

发布时间:2020-10-22 09: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基层扶贫资金审计刍议

□ 郑  斐

 

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扶贫资金作为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保命钱”,扶贫资金用到哪去了,用的效果怎么样,如何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在扶贫开发上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层是扶贫工作开展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审计机关必须深刻认识扶贫审计的重要性,把推动政策落实、规范扶贫资金管理、维护扶贫资金安全、提高扶贫资金效益作为审计工作的着力点,加大扶贫资金审计力度,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一、扶贫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节点滞后,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过程介入滞后

从基层扶贫资金审计情况来看,审计内容比较单一,且以事后监督为常态,而对甄选扶贫对象、资金流向等环节的介入还不全面,不利于有效预防资金挤占、挪用、错用、误用的风险。

(二)审计目标侧重于合规性,对绩效的关注有所欠缺

基层扶贫资金审计很多都停留于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管理、使用,未建立扶贫效果的评价机制,以致扶贫效果的好坏难以评价。对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有助于促进资金监管,这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审计方法多以实地审计为主,未充分运用大数据开展审计

扶贫项目的开展情况主要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去了解,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水平有待提高;基层未建立起相应的信息系统和数据采集方式,无法迅速有效地从数据中找出异常的、可疑的数据,审计效率受到限制。

二、加强扶贫资金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审计范围,实现全过程跟踪审计

扶贫项目具有点多、地处偏远的特点,扶贫资金又有总量大、资金链条长的特点。要及时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审计力量,借助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等力量,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努力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与扶贫资金运行过程相结合。审计机关应全过程监督项目实施,认真审查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政策贯彻情况、扶贫目标的达到程度等,并对扶贫开展的效果进行评估,防患于未然,避免应审未审,确保达到扶贫项目预期目标。

一是将审计把控关口前移。从扶贫项目选择与资金安排开始,加强扶贫项目的审核,审查扶贫项目的认定是否严格按规定执行,选择程序是否合规、科学。审计组可与扶贫办一起对扶贫项目可行性、真实性、科学性进行审核,重点审查是否存在扶贫项目多头申报、扶贫资金“扶贫不扶贫”“政绩工程”等多个偏离扶贫目标的现象,以期达到引导的目的。要落实好扶贫资金预算审计,审计人员要结合当地扶贫工作的特点对扶贫预算进行事前的评估、审计,保障扶贫预算的合理性、合法性,关注是否存在虚报预算、夸大预算支出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监督项目开展的全过程。审计机关应全程对扶贫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把握,做好事中审计,重点关注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审计部门需审核扶贫资金拨付对象是否完全按照项目协议或者合同使用资金,会计资料以及项目预、决算是否真实;应当依据资金走向,做好资金拨付使用各环节的审计,及时关注和跟踪项目的建设进度,减少虚列支出未实际支付,以及截留、挤占或套取资金等风险。比如资金分配标准和分配对象是否符合规定;资金拨付给相关对象是否足额及时,资金是否按照规定要求使用,是否存在未专款专用、闲置现象;所有手续是否完好,相关申报、支出材料是否真实等。

三是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项目完成后,审计机关应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比如完工验收的工程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工程资金的使用是否超标准、超范围,工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等;并对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后续跟踪。同时,加强对扶贫开发项目的有关信息反馈,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二)加强绩效关注,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评价标准

审计机关应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扶贫项目的绩效评价标准,从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管理、项目使用效益、惠及民生评价等相关指标数据建立起一套可验证的评价标准,为以后优选扶贫项目、规范指导项目建设和总结扶贫经验提供参考。

在制定标准体系时,考虑到政府扶贫资金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多元化,扶贫不能只关注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的某一项,应关注三者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绩效。综合绩效的评价,应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其中,定性标准应包含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业务部门有关制度和专家评定;定量标准应考虑政府财政扶贫资金预算、计划指标、行业通用标准等。在综合绩效评价的实际操作中,先要区分量化及无法量化的影响因素,通过设置科学有效合理的指标将尽可能多的因素进行量化,并根据量化结果分析比对,评定出最优;同时针对无法量化的因素,依据实践优先原则,以实践的结果作为衡量标准,再进行综合判断,既尊重实际,又考虑全面。

(三)运用大数据,使审计更为高效、精准

审计机关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动态、实时、持续监督整个审计过程,了解每个过程所审所查,增强对审前调查、计划制定、整合资源、质量保证、现场管理、撰写报告、成果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把握,以便能最快速地发现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弊端,使扶贫资金审计更具及时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是动态监控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涉及的部门多、地域广,数据繁琐,审计机关可以对所有扶贫项目登记电子档案,并与其他部门共享基础数据,建立起信息管理平台,实施动态化管理。审计人员在审查时可利用SQLoracle语言进行科学分析、发现风险,通过关联各类数据,找出重点、疑点,提升工作效率及成效。

二是把控整个审计节奏。在项目开展前期,应多方调研,消化和吸收各地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的优秀成果,并学习和借鉴其在扶贫资金审计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应用领域等层面进行创新;在审计调查阶段提前介入,为确定审计重点进行仔细排查了解,梳理审计思路,细化审计实施方案,对提前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为锁定审计疑点打下基础;在审计过程中,根据疑点展开工作,并完善相关的数据,及时纠正先前的分析结果。通过“提前剖析、确定重点、分散核对、实时反馈”的审计组织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挖掘分析,按照资金流向,掌握资金实际运行情况,及时反馈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各环节的落实情况,实现扶贫资金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强化。  

三是持续跟踪提高审计价值。在审计项目结束后,继续定期监督,实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将已有数据与历史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归纳趋势,对目前的形式做出分析预判,着重分析扶贫情况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预期目标锁定情况,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

(作者单位:宁波市海曙区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