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0期 返回首页

聚力四举措 坚持高标准 全力打造自然资源审计“德清样板”

发布时间:2020-12-10 08:2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聚力四举措 坚持高标准 全力打造自然资源审计“德清样板”

□ 王彦杰                                       

近年来,德清县审计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组织方式、评价体系、技术方法、成果运用等方面深入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组织严密、评价到位、技术一流、成效显著”的审计之路,举全力打造自然资源审计“德清样板”。撰写的《德清县探索试行“1+3”模式,破解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难题》专报获时任省长袁家军同志批示肯定。今年4月,德清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相关经验以“绿色审计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在《浙江日报》整版和《新华社浙江专刊》相继发表。

以周密组织保障项目实施

审计项目能否出成果,组织实施是关键。在2016年开展乡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该局整合审计资源,组建有优秀项目审计经验的老同志和地理及计算机双专业背景的高级工程师等审计人员组成精干团队。2018年组建资源环境和大数据审计科,将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审计业务进行有效融合,着力打造一支既善分析又能实战的复合型团队,为打造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精品项目提供人才和技术核心支撑。

针对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特点,该局每年成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一名经验丰富的副局长任副组长,集中指挥,统筹调度。在确定审计项目时,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等项目统筹实施。在确定审计组成员时,以资源环境和大数据审计科为班底,打破科室界限,组建涵盖多专业背景的高效复合型团队,实行资源环境、大数据、财务、投资领域专业审计人员组成的“大兵团”“多兵种”作战。

针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涉及部门多、数据量大的特点,为做到“数据导航,精准定向”,项目实施前,由县委县政府生态文明办牵头,协调发改、国土、建设、环保、大数据等部门提供相关数据信息和技术支持,帮助审计组进行数据分析比对,筛选审计疑点,提高审计效率。

为应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局坚持实行集体会商机制,对问题线索由局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定性,做到审计问题快速上报、审计疑点集中分析、审计难点集中研究,审计事项统一处理。

以精细标准实现量化评价

审计评价一直是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实践中的难点。县审计局基于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德清特色、务实高效的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1+3”量化评价模式,“1”是指审计组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等情况量化评价;“3”包括三个层面的量化评价,即主管部门年度考核结果、村干部满意度测评结果、村民代表满意度测评结果的量化分数。最终按照“1+3”量化得分,综合评定“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

为使量化考评结果更加客观有效,该局进一步细化指标并设置不同权重,其中1”围绕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资金使用管理五个方面,设计25个基本评价指标及修正加分指标和修正扣分指标,并设置80%权重。“3”中的主管部门年度考核结果则汇集国土、林业、水利、农业、建设、环保、城管、农办、五水共治办9个县级主管部门年度考核汇总平均,并设置10%权重。村干部满意度测评结果和村民代表满意度测评结果则分别针对与往年水质比较、环境卫生状况、农户改厕率、农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方面采用10-15题选择题实行不记名测评,并分别设置5%权重。通过细化的操作,上述评价模型在审计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也得到了被审计单位的认可。2018年,该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1+3”量化评价模式入选全省审计创新经验,并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参与审计署《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操作指引》编写工作。

以技术创新追求最大赋能

作为较早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县(市、区),该局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运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并不断追求审计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2016年,在实施首个乡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项目时,运用测亩仪、GPS定位仪、激光测距仪、长焦距单反照相机等专用设备,创新应用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结合的大数据审计方法,实现智能识别地表覆盖类型、图层精准比对、疑点排查锁定等功能,完成了对土地利用、河溪流水系、水土保持情况的快速有效分析。2017年,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加入无人机、智能化影像分析软件和红外遥感影像技术运用,形成了“无人机拍摄遥感影像→软件自动识别地物类型→比对各类规划图层发现疑点→无人机拍摄视频核查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无人机的运用,一方面使得分辨率从3米提高到0.3米,另一方面原先需要人为现场踏勘核验的工作可由无人机航拍取代,大大节省了人力时间。红外遥感影像的运用,可以作为地表覆盖类型识别的再核验工具,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率。通过使用 “新软件”——eCognition智能化影像分析软件和SEaTH算法,对上述无人机遥感影像和红外影像进行自动解译,快速输出矢量图层,供在GIS软件中与规划等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发现疑点。2018年,通过积极对接,与县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战略合作,免费获得后者“多规合一”规划协同平台提供的已有基础测绘成果、全县时空信息云平台服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降低信息技术运用的准入门槛和使用条件,使全县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能够得到全县域、高清晰、零成本的RS(遥感)影像,使审计发现问题的全面性、便捷性和准确性都有了质的飞跃。2019年,在原有图像抓取和识别的基础上,该局又创新推出了一套“影像分割→神经网络训练→影像智能识别→输出疑点”的自动化方法。通过审计实践验证,确认该方法可以降低疑点排查所用时间90%,而正确率在8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

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和创新让德清审计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采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精度越来越高,而所花的人力和时间却越来越少,同时娴熟的技术运用使问题暴露得越来越直观和彻底。德清审计成果也获得多方认可,被审计单位对问题的接受度和整改重视度都越来越高。《SEaTH算法及无人机遥感影像智能识别技术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保护离(责)任审计应用初探》入选浙江省优秀计算机审计案例汇编。

以务实作风挖掘最好成效

2016年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以来,该局共实施完成4个镇(街道)、2个部门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四年来,共揭露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问题38个,已整改到位35个,推动拆除畜禽养殖大棚72390平方米,清除垃圾恢复农用地原貌60余亩,落实清退珍珠养殖面积500余亩,关闭“散乱污”企业20余家,共有14篇审计专报得到县委书记、县长的实质性批示。通过审计,推动县政府、县农业局、雷甸镇等出台《德清县村级生态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等制度26项;四是加大追责问责。及时将审计发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事件移送相关镇(街道)、部门进行处理。四年来,向纪委监委移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和公安问题线索2条,移送镇(街道)、主管部门问题线索8条,10余名责任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责任追究,起到了较好的震慑效果。(作者单位:德清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