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0期 返回首页

借助大数据技术 推进县域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发布时间:2020-12-10 08: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借助大数据技术  推进县域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 象山县审计局

开展常态化“经济体检”,做到应审尽审、全面覆盖是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重要作用的应有之义。2020年,象山县审计局借助大数据“集中分析、分散核查”的模式,首次对全县79家一级预算部门实现100%的审计覆盖率。

一、精心组织、借助技术,确保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一)贯彻落实“两统筹”要求,促进扩面提质增效

一是统筹审计项目计划。强化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与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等项目紧密结合,同时把软件正版化审计和网络安全建设和绩效审计等多个审计任务有机整合在一起,做到一次进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不留死角。

二是统筹审计人员力量。成立以局长为组长,业务局长为副组长的审计组,组建“局信息中心+计算机中介”数据分析团队和“审计组成员+内审人员”疑点核查团队。召开专题讨论会,明确方案制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表格设计、资料回收、疑点核实等各项分工。加强审计项目进度管理,确保按时完成审计任务。

三是统筹审计组织方式。充分运用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推广“大数据集中分析+现场分散核查”的审计组织模式,加强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合理安排好审计重点和延伸核查任务,缩短现场核查时间,保证核查质量,切实提升审计效率,促进扩大审计覆盖面。

(二)数据采集分析到位,提高疑点线索精度

本次一共采集了25大类数据,容量近20G。在全面采集财政一体化数据、预算单位财务数据、预决算数据的同时,还采集了社保、工商、采购、编办的相关数据,以及财政供养人员、死亡人员、公车GPS等其他外围数据,实现数据采集全覆盖。积极落实上级部署的一级预算单位财务数据标准化任务。

审前通过讨论确定重点内容和范围,汇总形成42条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需求清单。由于采集数据的不完整不准确、对政策理解的偏差、统计口径的不一致等因素,导致很多线索无效或误差较大。此时可以选择部分不同类型的疑点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电话沟通,然后调整思路重新分析缩小范围,让疑点更精准。

(三)常规事项+专题内容,全面重点兼顾到位

采用“常规事项”+“专题内容”模式兼顾全面审计和重点审计。常规事项着眼于预算执行审计的全过程,关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重点支出和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专题内容聚焦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政策的落实情况和以往审计较少关注的内容,如公务用车专题、临聘人员薪酬专题、处理处分人员工资奖金专题、免费公交卡专题等。

通过数据分析团队骨干的数据汇总统计摸清家底,掌握了2019年各部门预算执行率情况,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近三年情况。发现疑点线索8000余条,既揭示了项目执行率低、公车未定点维修等普遍性问题,又通过外围数据深化分析比对,发现了死亡精简退职人员和遗属仍在领取补助、公务员或参公人员兼任企业股东或法人等典型性问题。

(四)合理选择被审单位,精心筹划核查到位

结合疫情防控对人员少出行以及尽量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的要求,综合考虑预算资金规模、项目数量和专题内容,重点抽查13家一级预算部门,并延伸部分下属单位。合理安排好重点审计和延伸核查任务,缩短现场核查时间,保证核查质量。通过数据多跑路、审计人员对一级预算单位现场疑点核实和取证单撰写时间大部分控制在一天内,部分有下属二级预算单位的最多两天时间内完成。

二、县域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一)部分外围数据采集通道不顺畅

数据资源是大数据审计的基础,但有些数据采集通道不顺畅。部分数据如公积金数据、社保数据等,目前统一放在市级以上相关部门。如需采集,需要主管单位向上级申请,导致等待时间较长;各部门公车加油数据,需要各部门分别向中石化提交申请函拿到后再转交审计组;水电费等则不提供完整数据库;有些问题需要分析不同人员之间的关系,但是缺乏户籍和婚姻数据支撑。

(二)基础数据完整性和精准性有欠缺

数据的完整性和精准性直接影响分析结果。审计中发现部分业务电子数据不完整或不精准,如未录入、只录入部分信息、录入错误等,导致审计数据分析结果出现偏差或者遗漏。审计人员分析差旅费使用不规范问题时,查找是否存在列支外部人员(非编办在册编外用工)差旅费用疑点数据,发现很多费用是本单位的临聘人员列支。经核实,原因是采集来的编外用工数据不齐全。

(三)数据分析和新技术应用能力尚不足

非计算机审计方面人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普遍有限,年龄偏大的更甚。大数据审计技术人员仅掌握基本的数据库统计汇总、查询比对等技术,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越来越多的非结构化数据需要借助新技术、新工具来实现,如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帮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网页数据抓取助手爬虫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目前大多数审计人员还很欠缺这些技术。

(四)审计思维和思路受限制

大数据审计时代,最缺乏的是如何把数据合理整合利用起来的审计思路。经过多年的审计,被审计单位不断整改逐渐规范,甚至也学会了一些能规避利用大数据简单分析出来问题事项,第二次再用相对常规的审计思路,就不容易查出相同的问题。计算机技术人员年纪偏轻,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知识掌握有限,工作经验欠缺,缺乏战略性思维,思路不够开阔,不能多角度分析问题,很难有新颖巧妙的审计思路。

三、破解县域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困难的对策

(一)完善大数据采集机制,推动审计数据标准化

审计机关通过定期报送、审计项目采集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应进一步加强与大数据局和数据主管部门的对接,完善大数据采集机制,推进审计数据采集常态化。同时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省市统一管理的数据建议由省市审计机关统一采集并按权限分割提供给各区县,畅通审计数据的采集渠道。建立健全审计数据标准机制,统一整合存储、统一分析利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强化数据采集和数据标准化,为连续审计、宏观审计、全覆盖审计提供支撑。

(二)精选大数据分析团队,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

建立人才保障机制,精选计算机骨干组成专业大数据分析团队。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难度加大,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员,除了要熟悉各类数据库基本操作方法外,还要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语义分析等前沿信息技术运用到大数据审计中。要加强各种数据分析新工具的运用,加大人工智能、区域链等新技术的探索学习,提升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健全优化财政审计、部门审计、经责审计等项目的大数据审计方法体系。

(三)加强思路与技术融合,培养审计复合型人才

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审计业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两张皮”现象,缺乏复合型人才。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弥补审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各自在专业领域的知识短缺。一方面要强化计算机人员财务方面的培训、政策制度的研究、各部门业务的了解。另一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审计人员也要尝试多接触和了解大数据,能将审计思路作用于电子数据,或给计算机人员提供好的审计思路,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