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8期 返回首页

关于资源环境审计促进环境管理提升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12-08 15: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关于资源环境审计促进环境管理提升的思考

□ 王少青   王红艳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强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国家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但从现实状况看,相对于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构建实现环境治理体系的要求,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一、资源环境审计现状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是环境保护职能部门行使职责,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有效控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社会经济和保护环境协调有序,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系列活动。自然资源因为其显著的经济属性,所以环境管理最早建立资源管理部分,政府审计部门的环境审计工作也以资源管理审计这个名称更为人熟悉。

这些年来,全省各级审计机关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审计项目,因地制宜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有针对性的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加大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风险和隐患的揭示。同时,紧紧围绕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入揭示问题,认真督促审计整改,严肃移送问题线索,推动制度完善,有效促进环境管理,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审计力量。在项目实践中,资源环境审计人员多数专业背景是财务会计,较多地选择分析性复核、座谈、调查等传统方法,擅长从资金入手,对资金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的流程进行剖析,从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方面来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评价,从中发现滞留、闲置、套取、挤占、挪用资金及资金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并能以此提出相关审计建议。当前,资源环境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仍相对单一、相对有限,在促进环境管理水平提升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资源环境审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资源环境审计在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国家长治久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资源环境审计理念转变不够快。受传统审计理念的影响,审计人员在资源环境审计实践中,更多局限在单一经济监督层面,从宏观管理角度进行思考不够。在开展环境审计时,审计人员依然习惯于环境末端管理审计,而对注重宏观性与建设性、源头削减、体制机制重视不够,揭露政策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投入精力不足。

(二)资源环境审计报告质量不够高。环境管理的长期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对资源环境审计报告的评价、建议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环境管理效益的产生是长期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在一个评价周期内全部覆盖所有对象。其次我国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相对落后,特别是基层更为突出,导致资源环境审计所需的数据难以系统和完整地采集和分析,影响审计人员的判断。最后,缺乏高质量成体系的资源环境审计标准,目前全国审计系统依旧缺乏操作性强的个性特点明显的资源环境审计指南,难以精准体现资源环境审计的特征,影响资源环境审计质量。

(三)资源环境审计监督协同效果不够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到资源运行、环境保护、工业发展等众多行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之间缺乏工作协调机制,在审计项目中存在因为不同部门提供的数据不同,造成环境指标或信息不一致,对审计评价带来很大的难度和风险,直接影响审计质量。此外,由于审计及环境管理部门平行独立,双方是审计与被审计关系,目标取向和利益追求各不相同,双方协同作战也有一定的障碍。

(四)资源环境审计队伍建设不够强。国家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对资源环境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人才队伍和建设难以适应国家对审计的期望。目前,国内还没有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来培养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高级人才。我国各级审计部门开展的资源环境培训,尚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知识体系,一定程度制约了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

三、审计促进资源环境管理提升的思考

(一)转变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理念,适应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的现实要求。资源环境审计要满足国家构建生态治理体系的实践要求,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条件。资源环境审计要从督促治理检查的角度来推动解决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和困难,也就是要从监督的角度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资源环境审计实践中,要主动克服工作经验不足和思维惯性,进一步强化对被审计单位的全流程审计,突出全流程管控的前端和后端管理流程审查。

(二)夯实报告质量提升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环境审计的功能作用。在现实条件下,落实好“两统筹”,是缓解资源环境审计力量不足的重要举措。国家有关高校宜探索开办资源环境审计专业以培养专业人才,深化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同时资源环境管理部门要强化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扭转信息系统发挥作用有限的局面,以便于审计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向系统要质量。

(三)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各方协同,着力增强评价的科学性认同性。资源环境审计监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面宽、专业性强、技术难度高,它需要审计人员、环境管理相关部门和第三方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同作战。因此,要充分发挥资源环境审计的促进作用,重视各相关方的协同,特别是与环保专家的协同是一项重要选择,审计部门应当在制度上对专家的聘用、工作要求和经费保障等进行规定,以保障协同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重视审计相关标准建设,强化提升环境管理水平。资源环境审计促进环境管理提升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环境管理评价、资源环境审计操作标准的建立完善。一方面完善环境管理评价标准要重视生态政策执行的长期效益,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完善资源环境审计操作标准,各级审计部门需要不断积累审计经验,并对其进行系统化归纳整理,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努力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积极推动建立资源环境审计操作标准。

  (作者单位:宁波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