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期 返回首页

浅谈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的意义和途径

发布时间:2020-06-28 09:4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浅谈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的意义和途径

□ 戴鹏飞

《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审计是经济社会肌体的一个重要“免疫系统”,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单位、部门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开展审计,如同医生对病人的体检,不只是为了查病,更是为了治病、防病。通过审计推动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是立足防病。针对审计中揭示的问题,落实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是治已病。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治已病、防未病”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审计监督“治已病、防未病”的重大意义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重要指示的需要。审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审计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站位。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要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审计部门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需要。国家审计担负着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的重大职责。李克强总理要求,财政资金使用到哪里,审计就要跟踪到哪里。审计工作已不能局限于“查问题”,更需要发挥审计的防范和预警作用。发挥审计工作“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既是落实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需要。

三是被审计对象全面提高“健康”水平的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审计,查找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分析原因,从完善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审计建议,推动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体制和制度,发挥好“防未病”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审计,反映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经营管理、财务收支、领导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推动被审计单位全面提高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和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好“治已病”作用。通过审计工作常态化“经济体检”,不断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健康”水平。

二、审计监督“治已病、防未病”的主要途径

一是关口前移重预防。审计监督按照工作节点,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从审计监督的成效来看,事前控制审计成本最低,审计成效最优。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监督一般以事后监督为主。因此,现阶段需要努力转变审计监督方式,以事后监督为主转为事前监督为主,不断将审计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审计监督“防未病”的作用。审计关口前移并不是简单地将审计监督置于工作的前端,而是在相关工作开展前,利用审计独特的视角、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规范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内部控制,进行风险提示,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预防作用。审计最大的成效不是查出多少问题,而是审计中没有发现问题或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这个角度讲,将审计关口前移,是从源头上预防问题的发生,发挥好审计监督“防未病”的作用。这不仅可以节约审计资源,降低行政成本,而且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效。

二是精准把脉查病情。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诊断“已病”的病情。生病不可怕,关键在治疗。同样的道理,通过审计,可以揭示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其性质并区别对待,并推动党委政府建立完善“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机制。对在改革过程中,探索创新做法的“好心做错事”,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和省厅“四个看”的要求,从全局性、前瞻性角度来看待,积极落实《关于建立审计容错免责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实事求是、审慎稳妥地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努力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对政策不落实、制度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要全面分析政策目标的实现度和效果,从完善和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审计建议,推动党委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力、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履职尽责造成经济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以权谋私等“私心做坏事”的行为,应加强与公安、检察、监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坚决揭示和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三是深入剖析找病源。“治已病”的关键是要找准“病源”,然后对症下药。而“病源”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时期则“病源”不同。只有在项目不同的时期,分别找到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等方面的“病源”,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加强监管等方面的审计意见建议,从而达到消除病症的目的。“防未病”是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经济体检,未雨绸缪,将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风险隐患在发病前揭示出来,通过建立审计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即时消除病症。

四是抓实整改除病根。“治已病”的最高目标是消除病根,审计的最大价值在于落实整改。因此,必须用审计整改来消除“屡审屡犯”的病根。从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和细化审计整改的工作流程,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责任制,落实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实行审计整改常态化管理;从部门协作入手,建立由纪检监察、组织、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审计整改联合督查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促整改;从考核促动入手,将审计整改结果纳入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之中,运用考核指挥棒,推动审计整改的落实;从结果公告入手,利用社会舆论监督,促进被审计单位认真落实整改;从建号销号入手,全面落实审计整改事项建号、销号工作,即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及时建号,在审计整改时间到期后,及时启动销号审批流程,对审计整改不到位、审计决定未执行的事项不予销号,确保审计整改落实到位。

五是提升能力解疑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加上周边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在加大。为确保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六稳”等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解决“已病”中的疑难杂症,唯一的出路是全面提高“医术”。同理,审计人员面对当前出现的新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圆满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一要全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审计事业,以政治眼光提高审计视野,以政治立场校准审计方向,把讲政治贯穿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并精准把脉经济发展的规律。三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谋划审计工作,以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针对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关键问题、突出矛盾以及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和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及时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并瞄准靶心对症下药。最后,在审计工作中,应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揭示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始终坚持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地审计监督全覆盖,充分发挥审计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行政效率提高、健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杭州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