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期 返回首页
往期书刊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审计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6-30 10:3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审计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 沈毅捷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全国多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对国家审计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的审计聚焦于线下大量会计信息的交换,依赖于人与人面对面沟通交流。疫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阻断了这种“线下”交流,倒逼审计人员依托大数据、线上云平台等数字化技术开展审计工作。更深层次的是,技术上的革新,让国家审计提前面临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浪潮促进审计思维产生变革的大背景下,审计要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在深刻理解数字化背景的基础上,改变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的针对性、精准性,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一系列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重点、审计方式造成不利影响,但是长期来说,这种挑战有利于审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审计计划的调整。本次疫情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审计行业的“面对面”线下流程,尤其是疫情重点地区的审计机关,受到更大的考验。无论是出于审计干部人身风险考虑或者时间安排考虑,审计计划必然面临调整。特别是那些项目安排紧凑的审计部门,一个项目的调整,就意味着整个工作计划的调整。本年可供调配的审计资源也可能会减少,即使财务和人力资源相对充足,但是时间资源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下,必然要给审计项目的重要性重新进行排序,优先开展更重要的审计项目。
(二)审计重点的调整。无论是风险导向还是问题导向,最根本是要遵循组织的战略导向,审计年度内,审计重点也是围绕着组织的重点工作来开展。2020年疫情必定会影响国内甚至国际大环境,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重心和方向也应有所调整,相应的审计重点也有所调整。最直接的就是审计署下发《审计署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监督工作的通知》,就政府、企业、老百姓最关心的财政专项资金、社会捐赠款物、重点保障企业贴息贷款等方面,指导各级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此次专项审计全国同步,时间紧、任务重、环境特殊、社会关注度高,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人员都面临较大的挑战。
(三)审计方式的调整。疫情尚未结束的特殊时期,无论是出于自身安全防范考虑,还是出于不影响被审计单位对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考虑,都要更加有效地运用非现场大数据审计方式,充分应用电话、传真、网络云等数字化技术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对接核实情况,尽量减少现场审计时间。审计人员也需要在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上进行变革,更广泛地采用数字化技术,大幅降低现场审计时间的比例,提升审计证据收集的效率。在审计证据的收集上,需要“由内而外”,在全面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下,审计证据的来源需要更多地从被审计单位内部转向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在审计时间分配上,需要“由外而内”,减少外勤工作时间,提高内勤时间的效率。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审计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一)数字化转型要求政府完善顶层设计。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据化的业务流都会沉淀大量的数据。无论是文本挖掘技术,还是神经网络决策树、聚类分析,都能让审计人员通过非现场审计,实施远程关联分析,实现精准打击。审计数字化转型,目标在于更好地服务于常态化经济体检,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机构,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总体框架,以适应信息化发展进入数字化新阶段的发展形势。
目前政府部门数据资源大多用于系统业务流程的内部循环,部门内部未能汇聚形成统一的数据资源库;同时各领域智慧化应用发展较快,但又缺乏统一规划引领,导致各部门信息壁垒严重,以致数据应用效果不太理想。考虑到审计数字化转型需借力“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政府数据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打破“数据孤岛”,多方参与,共建、共有、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形成。
(二)数字化转型要求审计机构凝聚共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审计的数字化转型愈发凸显。面对不可预测风险和行业大趋势,审计部门也应充分认识到构建数字化审计平台的重要性、迫切性。
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实现审计信息化。各部门打破界限,整合数据,审计方法转向点线面结合、非现场与现场结合、审计与调研结合,做到集中采集数据、总体监测分析、分散核查疑点、系统研究问题,形成上下一盘棋,审计效率更高。同时实现大数据监测分析,不再受抽取样本的局限,极大的提高了审计覆盖面。
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实现在线实时化审计。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对跨部门、跨行业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的实时获取,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事中与事后审计、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实现“早发现,早提醒,早规范”,不仅能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还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大幅提升审计效能。
(三)数字化转型要求审计机构强化应对措施。当前形势下不论是政府审计机关还是社会审计机构,都从审计方式方法、审计重点内容上做了一系列调整。政府审计机关强调创新审计方式,服务保障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中心工作,注重特殊事情的自我防范;社会审计机构注重审计方式的技术创新,构建审计生态链,加强员工的远程培训。
省厅在疫情防控专项审计全省工作方案上提出,要创新方式方法,更加有效地运用非现场大数据审计方式,尽量减少现场审计时间,充分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熟悉本行业政策和情况的优势,强化疫情防控款物基础性监督,加大应对特殊情况下的自我规范、自我防范力度。要以推动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最终目标,把准职能定位,注意方式方法,边审计、边促进、边规范,全力支持配合各部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服务保障我省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2020年初,某审计事务所发布《远程审计工作指引》,建立远程云平台,布局审计生态链,为在线获取客户资料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其中指出“非常时期,非常审计”,提出应对疫情时期审计工作的策略:按要求实施执业,及时调整审计工作计划,提高非现场审计工作效果,做好现场与非现场审计工作衔接,审慎关注疫情产生的新审计风险,加强审计资源调配与团队合作,灵活运用复核方式,强化疫情期间审计组织领导,利用延长假期开展线上培训。
(四)数字化转型要求审计人员转变理念提升素质。审计数字化平台具有关联度高、信息密度大、开放共享的特点,使审计挖掘的数据具有更多更高的价值。要破除传统审计理念,建立起大数据审计的宏观、系统、全面、共享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广度、深度和精度。
审计团队要多元化。随着数字化审计技术的应用、各种审计数字化平台开发和审计方法模型的开发,审计人员在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熟悉数字化审计技术应用的程序和流程等的同时,也要掌握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审计团队需要精通大数据、算法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传统的审计经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经验沉淀为算法,让算法发现的问题反哺经验,共同提升审计专业化水平。
(作者单位:桐乡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