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期 返回首页
往期书刊
质量“体检”无死角 以点带面促成效
发布时间:2020-07-12 09:5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质量“体检”无死角 以点带面促成效
——在交通项目审计中积极探索“质量审计”
□ 鲁定华 成俊凯
2019年6月至9月,我省审计机关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涉及全省48个大通道项目、37个“1小时交通圈”项目。在首次实现对重大交通项目审计全覆盖的同时,各个审计组顺应投资转型要求,创新审计方法,在大通道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审计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注重以点带面促整改,较好地促进了重大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的投资绩效。
一、源头入手精准谋划,找准质量审计突破点
此次专项审计调查时间紧、涉及到的工程项目多,投资额大而且大多数为线型工程,如金台铁路全长226.1公里,总投资196.97亿元,龙丽温高速公路全长165.4公里,总投资326.21亿元。如果按照传统审计方式全线筛查工程质量,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切入点的精准与否就决定了后期审计工作的成效大小。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比较多,设计水平、施工工艺、操作方法、原材料质量等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审计组通过工地现场了解发现,项目建设单位虽十分重视工程质量,但仍普遍存在重“末端”、轻“源头”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建设各方主体过于依赖后期单项工程强度等检测指标,而对作为质量管控源头的原材料质量把关不够严格、细致。但“末端”既有国家明确的规范标准,又在施工自检、监理复核、政府质检三级管控下,出现问题的概率较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源头”却由于大通道建设项目原材料用量大、规格和品种多、生产企业水平不一、质量品质参差不齐等原因,成为影响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环节。于是,审计组着力从原材料质量入手,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精准切入,审查大通道项目工程质量问题。
二、多方协同科学检测,实现质量审计全闭环
审计组会同建设、施工各方建设主体,在监理单位的全程见证下,通过现场实地踏勘,抽查了部分铁路、高速公路项目原材料的质量问题。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在项目部搅拌站的集料仓、集料斗、合格仓内随机抽样选取用于混凝土构件的碎石、机制砂、天然砂等原材料,并由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进行独立检测。为保证检测结果独立科学有效,审计组一方面派员对第三方试验室的检测操作进行长达5-12小时的全过程监督;另一方面,结合原材料进场台账、试验报告和混凝土搅拌记录等原始资料,调查随机抽样批次原材料的去向和使用部位。
检测结果显示,其中5个批次取样于混凝土搅拌站集料斗、集料仓甚至是合格仓内的碎石、机制砂分别存在含泥量、自然堆积密度、空隙率、氯离子含量、亚甲蓝等多项技术指标不合格,未达到《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或《铁路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属于不合格原材料。而施工单位提供的上述原材料试验报告和报验资料则显示其各项检测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监理单位的抽检报告亦为合格并签署同意使用意见。这说明项目存在施工单位试验数据不真实,建设、监理单位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经审计组调查后发现,上述不合格原材料已用于桥墩、隧道二衬、路面垫层等混凝土构件,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多方协同、独立检测的创新审计方式,既有效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公正,又能让被审计单位、各方建设主体心服口服,同时结合施工单位资料台账,准确核查不合格原材料的使用部位,充分实现试验检测、去向调查的证据闭环。
三、边审边促举一反三,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审计发现原材料质量问题后,相关投资集团公司和交通建设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一是督促相关建设项目限期整改,责成相关建设单位第一时间成立调查处理工作小组,会同施工、监理单位对同批次不合格原材料的进场数量、使用数量、使用部位、剩余数量等进行追溯,对已使用不合格原材料的混凝土构件、工程部位进行凿除返工处理;二是从重从严强化问题责任追究,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严肃追责处理;三是建立健全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相关投资集团公司于2019年9月对所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混凝土结构所用的砂石料质量进行了专项突击抽检,并下发《关于集团在建高速公路项目砂石料抽查情况的通报》文件,进一步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管控力度,加强对原材料及实体工程的抽检频率,提高原材料及实体工程合格率。四季度共抽检410个样品及构件(1401组次数据),经抽检:410个样品及构件整体合格率97.6%,其中原材料抽检合格率92.5%,实体抽检合格率99.6%。从“源头”上狠抓原材料质量,有效遏制了不合格原材料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审计成效明显。
审计整改落实是审计监督能否发挥作用的直接体现,审计整改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审计监督效能的实现。大通道项目审计组把举一反三、完善机制作为强化审计监督职能的着力点,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严从实进行整改落实,做到“审计一点、规范一片”,努力解决审计“最后一公里”问题。针对铁路项目原材料开采加工的审计专报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通过精准质量审计,不断提升审计实效,真正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切实保障大通道建设项目高品质、高标准推进实施。
(作者单位:省厅投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