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1期 返回首页
往期书刊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 助力“海岛花园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1-02-04 09:2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 助力“海岛花园城市”建设
□ 顾飞芬 刘申路
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的关键时期,舟山市审计局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从过去看住政府“钱袋子”算好“经济账”,到现在守住“绿色发展底线”算好“生态账”,不断学习和探索,为美丽舟山建设做好“生态体检”,助力“海岛花园城市”建设。
一、树立生态审计理念,建立特色生态审计机制
一是聚焦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常态化开展环资审计。树立生态审计理念,结合舟山“五大会战”“四个舟山”建设,实施治水治污、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处置、大气污染防治、矿山资源管理情况等专项审计调查,开展海洋渔业局以及两个管委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积极探索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推动舟山由污染防治攻坚转向生态环境品质提升。
二是加强项目统筹,把生态审计内容融入到其他审计项目中。积极探索“生态体检”审计与“经济体检”审计相结合,采取“嵌入式”组织方式,明确在政策跟踪、经济责任审计、重大工程项目审计中关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内容。如在某绿色石化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时,关注“三废”处理情况,跟踪比较大气、水等检测数据的变化等,关注环保设施的配置和实际运行能力。
三是建立多项生态审计学习机制,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利用好“三会一课”制度平台,积极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分享心得体会。打造每月一次的环资审计业务学习制度,环资处干部轮流分享相关政策的解读或专题研究成果。制定“一项目一总结”规定,项目结束后,要求出具工作总结,分享经验。另外,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学习方法,一方面,到兄弟审计局、相关主管部门学习、借鉴经验,另一方面,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到项目中来。
二、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内涵,找准审计重点
一是摸清家底,主抓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变量审计。在某管委会审计项目中,紧紧围绕海岛土地资源紧张,特别是可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少,以及淡水资源少,严重依赖大陆引水和海水淡化情况,将耕地保护和整治以及水系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两大方面作为审计重点,着力摸清水和土两大资源的家底。
二是关注环资政策,聚焦环资保护工作中落实重大方针政策、执行重大决策、完成目标任务、履行监督责任等4个方面情况。在海洋渔业资源资产审计中,关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渔业新业态发展工程实施情况,关注《舟山市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省人大保护幼鱼决定以及农业部新伏休制度的落实情况,关注渔业资源产权和渔业权制度改革情况等,促进海洋资源保护。
三是强化资源节约审计,推动资源开发利用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在矿山监管情况审计中,重点关注探矿权、采矿权的审批、利用和保护等情况,探究采矿权出让是否合规、出让成本负担机制是否合理,审查出让条件设置是否合理,关注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矿山采矿权的价款是否一致,对存在签订补充合同的事项,重点关注变动内容的合理性,以完善采矿权出让制度,促进矿产资源优化配置。
三、实现生态审计方式方法多样化,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一是将“信息技术”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灵活发挥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各自优势,实现环资审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第一,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大数据”分析,扩大审计覆盖面,通过客观的数据指标和专业的测试结果,客观准确地反映自然资源资产的动态变化及使用管理情况。在实施矿山监管情况审计调查时,利用Google earth软件中的卫片查看功能,对比主管部门日常监测资料和整改档案,审查相关部门监管和整改是否到位;对比不同时期卫片呈现的开挖情况,分析水库工程、道路工程以及重点的市政工程等是否存在山体开挖现象,相关矿产资源是否纳入监管,使审计工作更具规模性和精准性。第二,加大审计实地调查投入,注重现场取证,通过实地勘察,对审计区域的耕地保护、水系保洁、岸线开发、矿山开采等环资状况有更直观的认知和了解,形成更具实时性和深度性的审计取证链和审计结论。
二是纵横联动,形成强有力的生态审计合力。第一,上下联动,加强与省厅的沟通衔接,打造审计工作一盘棋,同时结合舟山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到有侧重有特色。如在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审计中,关注船舶制造企业废气收集率和废气处理情况,助力舟山船舶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船企品牌。第二,多部门联动,加强与环保等单位的对接与协作,充分利用主管部门的资源资料,提高审计效率。如在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审计时,利用浙江省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平台,掌握重点排污单位废气排放情况,在税务部门的协助下,发现部分涉气企业未缴纳环保税等问题。第三,加强与第三方中介机构合作,向第三方购买技术服务,缓解审计力量不足问题,并在合作中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第四,加强与内部审计的协作和联动,在全市内审人员培训中加入环资审计内容,如在某管委会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吸收内审人员共同参与,让内审环资审计培训从理论走向实践。
四、深化审计成果转化,提高生态审计成果运用
一是出具个性化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建议,推动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做好生态审计“后半篇文章”,达到“审计一点、整治一片”的效果。近年来,助推政府出台了《舟山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加强舟山本岛饮用水水源水库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开展废弃农地膜回收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制度;推动整合环保监管信息系统,促进全流程提升油泥处置能力,促进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沟通协调机制。
二是出具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书,落实整改问责机制。将环资审计中发现的违法所得予以没收,对违法违纪问题线索移交纪检监察或主管部门,追究责任。近年来,移送1起向海洋非法倾倒废弃物问题线索、3起违法使用建设用地、违规占用耕地问题线索,问责相关人员;对违规开采并销售的石料收入359万元予以没收上缴财政。
三是撰写审计信息、审计专报,扩大环资审计影响力。对发现的问题,追本溯源,通过信息专报等方式,把揭示问题与服务决策有机结合。《废物经营企业“强卖”行为亟待关注》《工业固体废物和废险废物监管存在盲区及行政监管要求被演变成变相收费,加重企业负担》等审计信息被省政府录用;《“四种因素”叠加造成舟山渔业资源衰退现象应引起重视》《审计建议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管理》《审计建议亟待提高我市HW36含石棉废物处置能力》等审计专报得到市领导批示并得到整改。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是历史性任务,也是当今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舟山市审计局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美丽舟山建设做好“生态体检”。
(作者单位:舟山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