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1期 返回首页
往期书刊
持续推进绿色审计 为打造生态样板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发布时间:2021-02-04 09:2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持续推进绿色审计 为打造生态样板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 涂文星
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的进程中,审计机关切实履职尽责,积极发挥监督保障作用,特别是2015年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来,创新思路举措,构建平台机制,加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和生态环境专项审计、绿色发展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力度,为加快打造生态样板城市,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提供有力保障,为全省提供了绿色审计“湖州经验”。
一、先行先试,审好生态和经济“两本账”
一是不断拓展审计边界。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精神,自2015年在安吉县率先试点开展乡镇领导干部生态责任审计开始,到2016年全市各区县全面铺开试点,2018年全市制度化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再到2020年全面推进绿色审计,湖州审计从“零”开始,积极探索这一全新的审计领域,审计监督范围拓展到“审山、审水、审空气”,审计对象从试点期间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扩大到市、县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5年来,累计对6个市、县级承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和27个乡镇(街道)共6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积累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实践经验。
二是打造生态文明“推进器”。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和“湖州市绿色发展指标”作为关注重点,通过检查自然资源资产是否有效保护、有序开发和节约集约利用,是否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推动各级各部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审计平台为载体,落实“两统筹”,将“绿色审计”专题融入到财政、企业、投资、经济责任等各类审计中,如在农业审计中关注美丽乡村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在金融审计中关注绿色金融改革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在投资审计中关注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情况等,在各领域发挥绿色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器”的功能。
三是建立常态化“绿色体检”制度。注重建章立制与实践探索同步,2016年出台《湖州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办法》,在全省各市中率先建立专门的审计制度;2019年重新修订,形成《湖州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制定《湖州市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操作规程(试行)》,从审计操作层面上进行全面规范。2020年出台《关于建立检察公益诉讼与审计监督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全省首个地级市生态公益诉讼审计移送渠道。通过绿色审计制度的层层加码,初步形成了常态化规范化的“绿色体检”机制。
二、探索创新,推进绿色审计“智慧化+专业化”
一是用好地理信息技术“千里眼”。针对绿色审计内容特点,发挥“地理信息+大数据”精准审计效能,打开审计的“千里眼”。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借助多规合一平台等,精准识别疑点,在室外延伸核实时广泛应用“3S技术”实现精准导航定位,如德清县使用人工智能、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分析航摄高分辨率影像、水域图等大数据,形成违规占用水域的审计疑点,利用小型无人机完成对几百个疑点的核实。通过推进绿色审计智慧化,极大地提升了审计效率。
二是构建多领域专家“智力库”。坚持开门搞审计,借助由资源、环保等行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智力库”,提高绿色审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如与测绘部门进行战略合作,利用其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与技术优势协助开展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组建包含生态环境等相关主管部门人员参加的联合审计组,通过分工协作,实现“1+1>2”的效果;聘请相关部门或科研院所的专家提供必要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补齐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短板。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技术方法基础上,逐步建立包含绿色审计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的成果库,发挥预警提醒和标杆引导作用,提升绿色审计成果利用的深度与广度。
三是优化履责评价指标“打分表”。按照科学合理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要求,持续探索审计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可量化、可比较的评价“打分表”。2016年试点建立由3大类20项具体指标组成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安吉县、德清县结合当地实际分别确立了审计评价指标和量化评价方法,时任省长袁家军对德清县探索“1+3”评价体系批示肯定。在此基础上,根据乡镇实际,构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审计结果为主要依据、适当采纳相关主管部门考核结果和相关对象调查测评结果的“共性+个性”综合审计评价体系。
三、提升效能,力促“护美绿水青山”和“做大金山银山”统筹并进
一是以促进履职尽责为重点,增强领导干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自觉性。通过开展绿色审计,既算“经济账”,又算“生态账”,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履行好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职责,又履行好资源生态环境管理保护职责。如针对审计发现的污水处理设施管网运维、“低小散”企业能耗排污、林地耕地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了节能减排和治水治气等环境整治工作,加大了涉林等案件查处力度。
二是以推动问题解决为导向,健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在揭示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并督促整改的基础上,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推动建章立制,完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五年来,全市开展的35个绿色审计项目发现了自然资源及污染防治体制机制问题百余个,审计结果获得市、县级领导批示60余篇次,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105条,推动市县两级出台森林与湿地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污泥处置、水源地保护、乡村振兴等政策制度30余项,有效助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
三是以提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发挥绿色审计推动生态优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作用,畅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渠道,增强了转型发展新动能。2019年,湖州市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二位,生态环境质量群众满意率高达84.6%,PM2.5浓度均值比2013年下降了56.8%,9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省第一,2005年至2018年关停整治“小散乱”企业20000余家,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占比由2005年的50%下降到2018年的29.8%,绿色GDP增长了3.3倍。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到浙江考察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并对湖州工作提出了“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新期望新要求。湖州审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持续深化绿色审计,为湖州高水平打造生态样板城市,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审计支撑。(作者单位:湖州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