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2期 返回首页
往期书刊
推进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2-05 15:4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推进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 韩 冰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提供更加优质的“审计产品”,审计机关应从自身出发,既要结合“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主线,又要落实好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笔者结合浙江审计实践,从需求导向、价值导向、协作导向、创新发展导向四个角度出发,探析如何推进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为导向,科学编制审计工作计划
以“三个报告”为核心,事先谋划预期成果。审计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并突出审计主题,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将审计年度工作计划与中长期规划有效衔接。既要服务五大发展理念、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竞争力提升等要求;又要结合人大关注重点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有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规范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
以实现全覆盖为目标,从全局出发宏观思考。在编制审计工作计划时,不应只是着眼于一城、一地、一域,或者仍然停留在某一个单位、一笔资金、一个项目,应当立足经济社会运行整体和发展的需求,以实现全覆盖为目标,构建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的审计计划管理格局,坚持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以“经济体检”为抓手,推动审计“关口”前移。通过“经济体检”,梳理重大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对审计的需求,并对“经济体检”的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研判,寻找审计工作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加强持续监控,及时跟踪、排查和预警异常信息,形成高层次的趋势性预测、风险揭示、体制机制缺陷预警等制度性成果,以此为据编制审计工作计划,提升审计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有效推动审计“关口”前移。
二、以提升审计价值为导向,优化审计成果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机制,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开展审计评价时,应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系列要求精神,将容错免责理念贯穿审计工作之中,实事求是,客观分析,鼓励创新实干,宽容失误或偏差,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决“不担当”“不敢为”的问题。
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建立切实可行、运转高效的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形成完整的审计成果转化运用工作“链条”。要树立审计成果转化意识,注重对成果转化运用的统筹谋划。在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时,预先谋划审计成果如何转化,明确转化运用的目标,确定成果转化的思路和方案;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要统筹审计工作的时间、人员、内容、重点以及实施方法等,为后期成果转化做好铺垫。
建立健全审计结果问责机制。关注问题的责任人是否得到相应的惩戒,起到警示教育作用,谨防再犯。一是实行审计过错问责。要落实主体责任,实行抓业务与抓问责相结合,对于违反审计八项规定、故意隐瞒案件线索等情况,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二是实行审计整改问责。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对问题进行整改处理,又要对问题的责任人追责,特别对“屡审屡犯”的单位,审计应持续跟踪监督整改情况。
三、以促进审计协作为导向,合理统筹审计资源
健全审计机构内部的沟通协作机制。要注重审计资源的统筹整合,健全审计机构内部的沟通协作机制。一是按照项目要求优化审计力量配置。加大各领域审计项目的协调整合力度,统筹调配审计力量,打破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界限,发挥各层级、各专业审计干部的专业优势,提高审计组整体水平。二是依托“三大平台”强化组织方式创新。通过政策跟踪审计平台、财政审计大格局平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平台,对每个项目涉及的被审计单位和调查单位清单进行梳理归纳,开展“一体化”“嵌入式”审计,避免交叉重复审计,实现“最多审一次”。
完善审计与其他监督体系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构建统一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促进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公安检察、人大政协等单位的衔接贯通。通过加强业务协作,将共同关注的问题情况的沟通协作贯穿监督全过程,切实做到有效衔接、无缝对接。一方面,其他监督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取审计工作底稿,对涉及审计专业性的问题,审计机关主动协助查证;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前,可向其他监督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同时对审计发现需要立即核实的问题线索,请相关协作单位按规定优先办理。
四、以坚持创新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大数据审计
增强大数据审计思维,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要重点培养审计人员的大数据审计思维和分析研究能力,满足新形势下审计项目的现实需求。通过组织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大数据审计分析培训、审计大讲堂等多种手段,并结合审计实践业务,使其掌握应有的大数据审计分析能力;鼓励审计干部加大机器深度学习、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将大规模数据中隐藏的信息挖掘出来,并驱动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实施管理、审计质量管理等技术和模式创新。同时,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加强大数据审计课程建设,将大数据技术分析课程与审计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并持续推进实践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为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做好人才储备。
运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加大多维数据分析力度。审计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其与审计工作深度融合,提高审计的科学性、精细度。利用已掌握的各类电子数据,将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不同年度的数据通过不同维度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发挥大数据审计在查找疑点、精准定位、高效实施、综合分析提炼等方面的优势,普及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多维分析,持续关注重大领域、热点焦点问题的变化态势,掌握突出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高审计感知风险、发现问题、评价研判等方面的能力,拓展审计监督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完善大数据审计机制,促进审计现场非现场融合。在审前筹划阶段,应加强审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的沟通,组建“业务+数据”的非现场审计团队,确立“数据先行”的大数据分析理念和模式,在精准审计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应加强数据分析组和现场核查组的合作,以非现场审计团队为核心指挥平台,现场审计团队为执行和沟通渠道,构建“集中分析—分散核查—问题反馈”的流程闭环,共同挖掘查实疑点线索和趋势性、倾向性问题。
(作者单位:省审计科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