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8期 返回首页
往期书刊
红色基因 代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1-09-24 15:4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font-face {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face { font-family: "宋体"; }@font-face { font-family: "Calibri"; }p.MsoNormal { margin: 0pt 0pt 0.0001pt;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Calibri; font-size: 10.5pt; }span.msoIns {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blue; }span.msoDel { text-decoration: line-through; color: red; }div.Section0 { }
红色基因 代代传承
□ 陈舞燕
胥岭村,是建德市乾潭镇区域内的小山村,风光旖旎,文化底蕴厚重,因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途经此地而得名。我爷爷、我父亲和我就出生在这里。
在我懵懂年幼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但直到今天,他的事迹还时时在我耳边响起。“陈队长”是村民对我爷爷的日常称呼;“陈队长这代人真是了不起,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的财富”,这是村民们对我爷爷这辈人的评价。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胥岭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未真正开始,爷爷带领村委党员和村民们,做了三件事。
修筑一个山塘水库
胥岭村位于海拔400余米的山坳里,农田为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岭尖,山泉水从山顶沿着小溪而下,灌溉着一分一亩的农田。但每年夏天少雨后,农作物常因干旱,又无备用水源,造成粮食欠收。
我爷爷第一个提议,在岭尖顶上修筑一个山塘水库。他发动全村男女老少,起早摸黑,肩挑背扛,一锄头、一锤子、一扁担,挖、刨、运、填、夯,党员冲锋在前,全体村民不怕辛苦、不计得失,艰苦奋战两年,终于完成了胥岭水库的建设,永久解决了种田缺水的难题,为胥岭的农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修建一条盘山公路
从胥岭脚至胥岭头有一条衢州通往南京的古官道,由石板和石头铺面形成的台阶,全程5.5公里。
30多年前,村民所需的农用、生活、生产物资都通过人工挑、抬、扛,步行几万步台阶,搬运到家中,极不便利。修建一条从山脚到山顶的盘山公路迫在眉睫。
爷爷作为村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向上级乡镇政府打申请报告,拜访县交通和农业部门,了解建设村级公路的各类申报程序等。终于,在爷爷这代人的努力下,在一声“轰”的放炮声中,村民通向外面世界的幸福之路开工了,自此一条长3公里宽6米的村级公路,横亘在田林之间。
种植一片山茶林
胥岭村四面环山,山多、田地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经济来源少。爷爷与村委干部合计,决定开荒种植高山茶叶、油茶等经济作物,自力更生,壮大集体经济。
爷爷是那个时代脱贫攻坚的领头人,他带领大家开荒山,为村集体种植茶叶树和山茶树。他们先后在大尖、畚箕湾等山上打孔种下油茶200多亩,在胥岭头、七园里开山造梯地种下茶叶110亩。还有石家山、灰灶坞、水石岗、石岩里……这些儿时经常能听到的山名,我小时候放春假跟着爸妈去采茶叶的地方,全都倾注了爷爷们的心血。
经过几十年的培育经营、再发展,胥岭村的茶叶、油茶林已达到千余亩,早已成为产业林、致富林。
我父亲十八岁高中毕业后,回到了胥岭村,当了村里的会计。在爷爷的影响下,他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
我对共产党人的最初认识,就是像我爷爷、我父亲那样的人,他们很普通、很朴实,都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很坚定、很顽强,认定目标,不畏艰难;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把百姓的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们心中有理想,外在有行动,一心为人民。他们给予我坚定的信念,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大学毕业后,我跟随父辈们的脚步,回到了家乡,加入基层审计机关,继续为父老乡亲们服务。红色的基因在我的血液中流淌,这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建德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