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24 18: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按:近日,《审计观察》第9期报道: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 为科学决策提供审计依据 ,现予以转发。
浙江省地少人多,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省耕地面积仅296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2399万亩)1,平原集中连片地块少,丘陵山区坡耕地占比高。为尽可能利用好有限的耕地,提升耕地单位产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以规划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效推动“藏粮于地”战略落地见效。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90万亩;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10万亩,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维护过程中,仍存在部分地方建设质量不佳、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等问题,尤其是浙江省市场经济发达,不少农户为提高经济效益,长期占用高标准农田种植苗木和经济作物情况较为普遍,“非粮化”“非农化”占比较高,对粮食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2020年起,国务院连续印发两个文件,对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做出了系统部署,并提出了“六严禁八不准”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印发了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要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根基。
“仓廪实,天下安”。浙江省审计厅党组根据审计署乡村振兴审计工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要求,要求职能部门从服务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高度,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力度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工作,重点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和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情况,以便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客观充分的审计依据。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切实提升审计质量和工作成效
浙江省审计厅以“四个注重”,做好统筹部署,深入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工作。
(一)注重统筹规划,做好系统部署。
精心设计审计工作方案。广泛开展审计调研,赴多个市县和相关部门,深入了解情况,梳理典型案例,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并向各地多次征求意见进行完善。同时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内容制作典型问题统计表随同下发,要求各地严格落实方案要求,做到内容到位、部署到位。
统筹开展审计项目立项。要求各设区市每年均选择1个以上县(市、区)作为审计对象实施审计,并优先遴选农业大县。2020年以来,全省已对29个县(市、区)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审计覆盖面达到全省90个县域的32.2%,既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等平原地区,也涵盖了金华、衢州、丽水等丘陵山区;既包括经济发达地区,也涵盖了部分加快发展地区。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拥有不同地块建设基础的地区,达到了一定的审计覆盖度,有利于揭示不同类型的问题。
灵活运用审计组织方式。在省审计厅统一部署下,要求各地以各设区市为单位,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审计组织方式。既可以组织上审下,也可以组织同级审,还可以由设区市审计局统一发通知书组织开展交叉审,有利于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组织审计力量实施审计。
(二)注重查深查透,保障审计质量。
在审计内容上,要求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建后管护全链条,重点核查高标准农田重复建设或建设标准低、质量差,违规招投标或层层转分包、未按设计规范施工、偷工减料、验收把关不严,建成后管护不到位,闲置撂荒、违规用于“非粮化”“非农化”建设等问题。
在审计深度上,要求从预算分配、资金逐级拨付到末端管理使用进行“穿透式”审计。一方面,注重揭示高标准农田建设违规资金的去向用途,问题产生原因、后果及其影响;另一方面,注重揭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合使用情况、建后管护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评估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在业务指导上,一是梳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涉及到的主要法规政策清单、资料清单、典型问题清单等三张清单,制发审计操作指引,指导各审计组提高审计效率,精准定位、查深查实违规问题。二是通过编发审计业务动态、钉钉业务群答疑、开展中期业务督查,即时提供政策辅导和业务指导,横向推动审计经验交流共享,确保审计方案重点内容不遗漏,审计方向不走偏,
(三)注重技术方法创新,强化多专业协同支持。
在审计方法上,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涉及政策落实、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等多个层面,贯穿省、县、镇、村四级组织架构,注重以政策、资金、项目为主线,综合运用资料比对、数据分析、实地核查等审计方法,加强分析研判,做好审计取证工作。
在审计技术上,强化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支持。获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数据,综合建设项目资料,进行图斑比对和综合分析,筛查发现疑点地块并进行实地核查,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审计重点。
在审计力量配备上,除国家审计人员外,向社会中介机构重点抽调了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机专业人才,协同实施审计项目。同时,协调争取地理测绘部门派员共同参与审计。通过组建多专业、复合型的审计队伍,有效发挥专业协同、技术支撑的审计保障作用。
(四)注重一审多果,有效提升审计价值。
2020年和2021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共发现建设质量不达标、管理管护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等4大类100多项问题,查出违规金额549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8亿元,审计发现虚报建成面积骗取财政补助等问题线索,向纪委监委等部门移送8件。
全省向当地政府报送审计报告、信息专报43份,得到厅(局)以上领导批示36人次,其中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16人次。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出台和完善相关文件制度28个,有效推动各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和项目规范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资金同步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报告连续两年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向省政府报送的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管理不到位、亩均补助标准不高、重基础设施建设轻地力提升,以及“非粮化”“非农化”专项整治情况等信息专报,均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审计工作成效明显。
紧扣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在复杂深刻变化的新发展形势下,更具有特殊的使命和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实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安全战略,“十四五”期间,国家还将继续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浙江省作为全国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和加快推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更高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各级审计机关更需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审计监督力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多贡献。
(一)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全覆盖。
计划做到所有县域范围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在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的29个县(市、区)基础上,要求未实施审计的所有县(市、区),由各设区市统筹安排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确保审计监督不留死角。对部分农业大县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的县域,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重点审计。“十四五”期间,除已建成的1790万亩高标准农田外,浙江省还将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91万亩,并同步统筹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建设27万亩4,对这些建设任务也应适时组织开展审计监督。
计划做到重点内容全覆盖。既要重点关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质量、项目管理,对建设资金分配、管理、使用,以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流程、全链条审计;更要关注建后管护和使用情况,高标准农田“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要推动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保障好管护资金,促进有效发挥高标准农田使用效益,特别是要重点反映好“非粮化”“非农化”整治任务进展和完成质量,开展持续跟踪监督。
(二)扎实推进数字化审计加强实时监管。
浙江省通过对接国家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正在加快建设全省“数字农田”监管系统,以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的农田建设数字化管理。“十四五”期间,浙江省审计厅也将规划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审计平台,基于国土调查数据、卫星遥感数据、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数据和农田建设项目相关资料,有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审计思路,加快数字赋能,逐步实现对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及使用情况的动态监督。
通过对全省面上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数据分析,可以准确筛选问题疑点,统筹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实施精准审计、重点审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扎实推进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
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批示要求把审计发现问题实现闭环管理,对照清单逐一整改销号,对整改不力的要严肃追责问责。根据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工作要求,作为审计领域数字化改革重点任务,浙江省审计厅正在着力打造省市县三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高效便捷、全程监管、协同推进的全省审计整改督查系统。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将全部纳入整改清单,并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和整改要求,限期推进整改。
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当中发现的问题,各地大部分已做到立审立改,或落实分阶段整改任务大力推进整改,特别是高标准农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正在按照中央和省里部署,稳妥有序推进全省整治工作。审计机关也将对整改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加强部门协同,做好清单销号,切实抓好审计工作“最后一公里”。同时,通过促进相关部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等方式,进一步堵塞漏洞,力求从源头上遏制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作者: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