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返回首页

打造变革型审计团队 深入开展教育卫生系统审计

发布时间:2022-06-22 15:1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

打造变革型审计团队 深入开展教育卫生系统审计

□ 周伟峰 吴晓珏

为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2020年和2021年,海宁市审计局先后组织了基层公共卫生和教育系统两大民生领域的专项审计。项目以打造变革型审计团队为抓手,突出“三个转变”,在服务民生推动体制机制完善、强化监督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成效。共出具审计专报信息14篇,获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18篇次,推动市政府5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计提出的问题,移送学校和卫生院“小微腐败”案件线索12起,已有9人获党纪政纪处分。

一、转变审计理念,重点谋划,持续拓展审计广度和深度

(一)坚持“开门搞审计”,锁定审计重点。年初确定审计项目后,该局主动走访人大、政协、纪检、财政等部门听取意见建议,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审计内容的研究研判。项目开始后,对医院院长、医生、病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等进行走访座谈,查阅卫生、教育系统近年的信访案件,就共性问题和热点难点事项发放调查问卷和自查表等550余份。通过“开门搞审计”,帮助审计人员快速锁定审计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

(二)“研究式”谋划,拓展审计广度和深度。该局将研究分析贯穿项目全过程,通过分组调研和系统谋划,在卫生项目中确定医保控费政策执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等7个方面23个审计事项,在教育项目中确定教育资源均衡化、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等6个方面47个审计事项。审计过程中围绕资金和政策,重点对审计事项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改革方向进行分析研究,找准切口。如教育项目中的“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事项,审计人员抓住涉及资金量大、影响面广的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和师资管理制度改革,以教师“县管校聘”政策为切入点,结合机构编制审计,分析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和堵点,查找教师队伍管理、收入分配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反映相关问题的审计专报获市委书记、市长等3人批示,分管副市长牵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商讨整改事项。研究型审计打破了审计人员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卫生和教育两个项目共揭示政策执行类问题18个、系统性风险和管理漏洞问题16个,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内、外部监管体系。

二、转变工作机制,统筹优化,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效能

(一)加强项目和人员统筹,下好审计工作“一盘棋”。以“一体化”思维组织项目开展,统筹好审计资源。教育系统审计采取“1+3”项目组织方式,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统领,同步开展“中小学教育发展专项调查”“教育系统政府采购专项审计”“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组建一个审计组,统一进点,统一调配人员,统筹项目进度管理。在扩大审计成果运用,实现“一审多项”“一果多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减轻被审计单位“迎审”负担。此外,卫生和教育项目均配备业务和计算机“双主审”,抽调局内5名省级计算机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2名外聘计算机专业人员组成数据分析小组,提前进行数据流、业务流、资金流的综合分析。所有审计人员横向分成审计专题小组,具体牵头专题事项的政策研究、信息搜集、数据分析和疑点提出,编制该事项的标准化取证单、统一取证要点,对分工事项一竿子管到底;纵向编成若干审计核查小组,具体负责单个卫生院或学校的疑点核查和审计取证。通过横向和纵向审计小组的穿插,既有效扩大审计覆盖面,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组建特色型临时党支部,实行“一张清单管到底”。为加强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该局以“潮乡审计师”品牌为引领,在卫生、教育两个项目中均组建了特色型临时党支部,每名党员主动认领克难攻坚任务,实行“审前认领、审中晾晒、审后评价”的工作机制,推动审计干部自我革新、担当作为,该做法获得全市“新时代机关党建创新案例大赛”银奖。以教育项目为例,12名党员共认领10项重点任务和研究型审计事项,通过该机制推动出具审计专报和案例9篇、动态信息5篇,撰写大数据审计案例1篇。同时,针对学校、医院“量大面广”的特点,两个项目均统筹调配全局20余名审计干部,实行“一张清单管到底”的大项目管理模式,清单细化到三级审计事项,内容包含审计目标、任务分解、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成效反映等,责任到人,形成一条完整的审计成果转化工作链。“一张清单管到底”的工作机制大幅提高了审计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卫健局和教育局本级、8个下属事业单位、78所学校和12家卫生院共70个重点事项的审计,出具审计取证单、查询单近200份。

三、转变审计方式,数字赋能,有效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

(一)数字赋能,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精准度。为更好地贯彻“全面覆盖、突出重点、集中高效”的审计理念,该局充分发挥“科技强审”作用,探索数据综合分析基础上的专题审计模式。在利用大数据审计时,除了采集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医院的HIS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数据外,还借助审计数据平台,关联社保、医保、工商、民政等数据信息进行跨部门、跨行业分析。两个项目采集数据类型超过30种,数据量超过1.3TB,梳理各类审计疑点200多项。创新采用“集中分析、分散核查、审中反馈、及时修正”的数据分析工作模式,根据梳理出的疑点数据开展分散现场核查,并建立核查反馈机制,每周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及时修正改进分析模型,大幅度提升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在教育救助、教育装备采购、医疗收费管理、药品和疫苗采购等事项审计中,大数据审计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次性厘清了某一事项或某一领域突出的问题,为揭示违纪违规案件、体制机制漏洞打好了基础。以卫生项目为基础撰写的《大数据环境下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领域审计应用实例》获评浙江省2021年度优秀大数据审计案例。

(二)内引外援,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利用率。为更好地将“点”上发现的问题推广到“面”上进行应用,起到“审计一点、整改一片”的效果,该局通过内引外援,积极融入大监督格局。一方面引导被审计单位利用内部审计等方式扎好内部控制的口子。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对部分基层卫生院和中小学校进行较为全面的审计,梳理出两个行业系统各自的共性问题清单,交由被审计单位通过内部审计的方式进行扩面检查和全面整改。另一方面主动对接主管部门,打造外部监管的笼子。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需要跨部门协调或由其他主管部门整改的问题,通过审计专报的形式向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如在教育项目中,发现团费收支账外运转情况较为普遍、劳务费发放存在制度漏洞、高中生军训管理存在风险等问题,主动与团市委、财政局和人武部等主管部门对接,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整改,开展专项检查、修订完善制度,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作者单位:海宁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