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期 返回首页

揭开藏在体育健身补贴后的“面纱”

发布时间:2022-09-26 09:0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揭开藏在体育健身补贴后的“面纱”

□ 张春梅 林海玉

 

2014年以来,W市出台全民健身惠民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对持市民卡到市区定点运动健身场所消费的市民给予消费金额的15%补贴。截至2020年,市区共有80家定点机构,涉及游泳、篮球等20类运动项目,年刷卡次数近14万笔。按最高可消费5000元计算,每人可享受最高补贴为每年750元。2020年度W市支出该项财政补贴金额近千万。2021年度,W市审计局在对该市体育局审计过程中发现,体育部门作为补贴发放主体,长期未对定点机构运营情况开展监督检查,补贴审核程序也非常简单,财政补助资金存在极大的虚报冒领风险。面对健身消费金额小、总量大的现实,短时间内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出违法线索并坐实证据成为审计人员的第一选择。

 

大胆设想

数据分析锁疑点

 

审计组首先经市民卡中心获得定点机构近3年体育健身消费刷卡(此处刷卡均为市民卡,下同)数据,包含市民卡卡号、姓名、身份证、消费时间(精确到秒)、消费金额、消费机构名称。审计组利用SQL server系统,分门别类以各定点机构为主线汇总刷卡金额、各年度刷卡金额,以消费者为主线汇总刷卡总额、各年度刷卡金额,按金额从大到小排列对应定点机构和个人消费者。

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刷卡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数据分析。一是总量分析,对刷卡总额位居前十的定点机构分别筛出对应顶格消费4250元的笔数、金额及其在该机构总消费金额中的占比,结合定点机构开设的健身项目类型分析定点机构刷卡消费的真实性,比如大量市民办理5000元年卡参加太极拳培训,实际经常见到公园里开展太极拳公益培训;二是结构分析,对定点机构连续3年市民卡消费金额、刷卡人数变化趋势进行比对,结合定点机构经营情况的变化,筛选出刷卡总额异常增长的定点机构,如本年度较前一年度消费金额提升显著,但实际业务未明显改变的机构;三是异常消费笔数占比分析,统计各个定点机构同一时间内多人连续刷卡消费、晚上22点以后刷卡消费次数占总刷卡次数比例,重点关注在某一时段连续有人刷卡接近限额标准(4250元)现象较多的定点机构;四是结合户籍数据比对,同一户籍内家庭成员同时在定点机构消费,尤其是延伸分析婴幼儿和中老年群体消费的真实性。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成果,审计组选定3家定点场所作为延伸调查对象,通过现场核实的结果表明,该案例中大数据分析准确度高,目标明确。

 

深入分析

现场核实求真相

 

疑点一:定点机构Z公司,申报健身补助项目类型为太极拳,经营场地为租赁的某大型体育场馆内。根据刷卡消费显示,该公司2019年上半年经市体育局同意确定为定点机构,当年刷卡消费共29人,消费金额合计11.34万元,2020年突然增至931人刷卡消费,消费金额394.87万元,其中926人顶格刷满4250元,占比99.46%,获得财政补贴70余万元。经实地查看,Z公司租用国有体育场馆开展健身培训项目,由于市场不景气,原场地部分已转租或空置,场地内未经营太极拳培训业务。Z公司负责人介绍,机构开展太极拳培训时间主要为晚上,在附近广场上举办,消费者刷卡内容均为办理年卡每人5000元,但未留存消费记录。经审计人员一再要求,Z公司提供了某时段机构运营的监控视频。视频中,在Z公司前台刷卡消费人员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抱孩子的年轻夫妻,乃至搀扶而来的耄耋老人,消费的可能性存疑。为了不打草惊蛇,审计人员决定采取其他手段查找证据。针对该公司消费人群有大量同一户籍消费的特点,审计组随机选择其中10组家庭共52人对其刷卡消费行为进行走访取证,Z公司以开展太极拳公益培训为契机进行开业宣传,鼓动大家周边亲朋好友上门刷卡,刷卡金额当场退回现金,并送太极服一套或送现金150元,实际并未消费任何体育健身项目。

疑点二:定点机构H公司,其经营业务为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属于运动高端消费,该公司由财政补贴的市民卡消费金额基本为封顶消费4250元。现场核实过程中,H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机构数月前搬迁,客户刷卡消费原始资料和监控视频数据丢失,无法提供,待找到记录后再交审计组。在审计组的一再催促下,一个星期后,对方终于提供了附带消费签字记录的客户消费明细,然而清一色的笔迹让审计人员“眼前一亮”。审计组再次对H公司的消费群体进行分析,发现H公司2018年至2020年共刷卡1011人次,其中出生时间介于19972002年间为644人,与现在读大学生的年龄相吻合,且户籍所在地显示为W高校。审计组随即与该高校学生处取得联系,在对方提供在读学生花名册,经数据比对,H公司的消费者大量集中在该高校护理专业就读的在校生。审计组随机抽取30人进行谈话了解,经学生确认,该机构负责人胡某同时为W高校老师,全班同学的市民卡统一收齐交至胡某一段时间后归还,理由是H公司为胡某带大学生创业的项目,需要市民卡刷卡流量数据支持,卡内资金情况不清楚。因此,审计组怀疑是胡某个人卡转入,学生实际均未消费运动损伤康复项目。

疑点三:定点机构B公司,业务类型为开设体育场馆供市民开展篮球、羽毛球等各类运动项目,市民卡消费内容为场馆使用费。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机构消费对象中来自同一家庭极为突出,而且40%左右的刷卡对象户籍地显示为Y县(W市一偏远山区),20%集中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难以想象,B公司开设的体育场馆均在市区近郊,Y县距离市区约四五十公里,来回一趟路费甚至超过运动场地使用费用。“消费水平偏低”+“山区中老年人”,一次性预存5000元去锻炼身体,如此不符合常理的行为让人不免生疑,部分人员每年均有补贴顶格消费记录。同时,在对工商数据分析中,审计组发现B公司其中一股东周某来自Y县,其本人及所在家庭共6人同时在B公司有消费记录。疑点较明显,审计组随意前往Y县,走村入户,得到事实过程,原来B公司工作人员以在该公司刷市民卡可免费参加公司年会并现场发放大礼包为噱头,发动亲朋好友,收集大量Y县农村人群的市民卡,B公司刷卡消费形成刷卡记录向体育部门申报财政补贴。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审计人员马不停蹄,分组奔赴各地开展谈话笔录,3家定点机构利用虚假消费记录骗取财政资金268.17万元的事实最终浮出水面。

 

部门联动

案件线索争落地

 

落实审计证据后,审计组第一时间向局主要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基于W市公安、检察部门形成的良好工作机制,审计组第一时间将3起案件线索移送W市公安机关进一步侦查。在公安、检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Z公司、H公司、B公司3家定点机构向体育部门退回违法骗取的财政补贴资金合计268.17万元。

由于审计组前期取证调查材料翔实,经公安、检察院等部门联动,案件进展顺利,其中:经L区法院判决,H公司法定代表人、W高校干部因诈骗罪被判刑、开除公职;另有Z公司、B公司共10人因涉及诈骗罪被立案侦查,案件正在取证移送检察院起诉过程中。同时,该审计成果促进该市财政、体育部门联合发文修订完善体育健身补助政策,堵塞政策漏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体育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案例启示

 

W市推出市民卡健身补助项目,旨在推动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推动体育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但是这项惠民利民政策却成为某些人眼中的“香馍馍”,利用政府监管漏洞施展“妖术”骗取财政补助资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数据审计“火眼金睛”,让“不法分子”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这些案例给政府部门敲响了警钟,惠民政策是好,但不能仅仅用钱来寻求解决诸多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引导更多的就业渠道,放宽行政审批,激活就业市场更多的自主创新;坚持“集中精力办大事”,把财政支出用于更多的公益性建设中,而非补贴到人头“杯水车薪”似的恩惠中,浪费财力也豢养懒人。“财政补贴”本当是临危救难的“及时雨”,不要因制度的漏洞而成为“唐僧肉”,更需要科学的设计和执行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和加大监管力度,扎牢篱笆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温州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