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7期 返回首页

深化“1+2+3+4”新格局 助推国资国企审计纵深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24 16: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深化“1+2+3+4”新格局

助推国资国企审计纵深发展

□ 殷亚娟

长兴县审计局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新部署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维护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多举措加强国资国企审计监督质效,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深化审计应用成果,以“一张清单、两项机制、三个重点、四个变化”为总抓手,积极推进国资国企审计工作纵深发展。

一、编制国有企业审计监督风险提示清单,构建完善的审计风险源头防控机制

为更好地完善审计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该局在梳理分析近3年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国资国企审计中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编制《长兴县国有企业审计监督风险提示清单》,列示10大版块80种问题表现形式,内容包括企业经营行为、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也涵盖贯彻执行重大经济决策和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制度等,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时的重点风险内容、表现形式及依据的法律法规等。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风险的有效措施,通过党校主题班次授课、上门宣传等形式,促使国有企业《清单》持有率达100%,体现审计寓服务于监督,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过程,为国有企业的规范化运转和国有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保驾护航。

二、建立国资、纪检、审计“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健全审计动态监管的长效机制

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一是审前联合会商。积极与国资部门、纪委三方搭建信息桥梁,建立资源、线索共享机制,认真研判风险点,共同梳理存在的问题,为监督机制谋好篇、布好局。二是审中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国资部门“数据库”的信息优势,精准锁定审计重点。对于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主动与县纪委对接,助力国企及时纠偏纠错,推动“三位一体”工作深度化、精度化、高效化发展。三是审后整改效力叠加。通过“巡察+审计”的“并进式”监督,叠加监督效力,拓展监督成果,督促被巡审单位全面落实整改,做深做实巡审结合的“后半篇文章”,有效促进审计与巡察成果的相互转化。通过部门协同联动,使审计工作有的放矢,精准发力。2019年以来,该局与县纪委、县委巡察办联合开展督查检查18次,召开“巡察+审计”集中进点会6次,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问题线索14件,立案查处13人。

健全审计动态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是摸底数、定规划。建立以国企经营、财务、人事等数据为主的动态数据库,结合近年来审计发现问题库,全面梳理分析本级国有企业总体情况和国有资产监管情况,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频次,科学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每年对国有企业开展一次审计,将定期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力求消除审计监督“盲区”。二是转方式、提效能。完善分析审计方法体系,以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为主线,统筹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以及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涉企重点事项或热点难点问题等适时开展专项审计,提升审计成效。三是重成果、促规范。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推动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国资监管,促进相关企业健全制度规范。对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从宏观角度分析和提炼,以综合报告、审计信息专报等形式,及时向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促进国有企业规范运行。

三、聚焦“三个重点”加大国资国企审计力度,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聚焦政策落实,推动国企改革。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的主线,结合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关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在国有企业的贯彻执行情况,促进发挥国企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聚焦经营管理,推动企业发展。聚焦现代企业制度,关注市场化经营机制建立、资产质量及运营绩效、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等情况,推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聚焦重大经营管理,关注企业重大兼并重组、对外投资、对外融资、对外担保等资本运作情况,推动国有企业完善防范措施,维护国有资本安全。

聚焦权力运行,推动廉洁从业。关注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三重一大”制度执行、国有资产处置、公共资源交易、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从业等情况,揭示国企领导干部重大失职渎职、重大决策失误、重大损失浪费和重大管理漏洞问题,促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四、探索“四个变化”打造国资国企审计新模式,开拓国资国企审计新思路

审计理念的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管企业”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由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转变,向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内生动能转变,由单纯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向“效益性”“效果性”“资金风险”审计转变,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以服务为主,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预,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审计内容的变化。以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向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保值增值情况、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关注防范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审计转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大宗商品采购、对外投资、关联交易、融资借款、股权产权变动交易及资产处置等予以重点关注,进一步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

审计方法的变化。加大对国有企业大数据审计力度,充分运用数字化审计技术,积极采集工商、税务、社保等外部业务数据,深入开展融资担保、合伙基金、股权投资等数据分析审计,有效突破传统审计方法瓶颈,实现大数据审计不留死角,消除盲区,解决传统技术审计难以发现的问题。

审计质效的变化。严格审前审中审后规范管理,认真把控每一个环节,揭示普遍性、宏观性、突出个性问题及其产生的体制机制制度等深层次原因,强化审计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建议。通过审计结果的运用,揭示国有企业在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中产生的问题与风险,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作者单位:长兴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