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8期 返回首页
往期书刊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27 09:2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 陈国瀚
推进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高质量发展是审计机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常规性任务,也是审计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更是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自觉选择。浙江省审计厅立足“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定位,依法忠实履行监督职责,推进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高质量发展。
一、浙江省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阶段成果
审计成效不断显现。2018年至2021年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结果显示,近年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尤其是在2020年和2021年采用“财务数据采集、数据集中分析、分析疑点核查”三个“全覆盖”的组织方式后,审计覆盖面从原来的20余家扩充到91家,审计对象数量明显增多,审计综合报告、审计专报的数量不断增加,审计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批示和肯定次数也逐年递增,逐步达到数据先行、靶向发力、点面兼顾、一审多果的效果,审计质效有了较大提升。
组织方式不断改进。省厅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创新组织方式,提升统筹实效:一是机关处室协同配合,打破处室限制,主要业务部门做好相关牵头、组织、协调等工作,技术处室发挥大数据分析长处,整合各处室审计力量参与现场审计实施;二是多平台协同发力,将预算执行审计与党政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同级审计、政策跟踪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项目相结合,避免重复进点,审计成果“一果多用”;三是多力量协同实施,充分发挥各单位内审人员作用,由厅内审处负责对接协调工作,通过“以审代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社会审计机构和外部专家的力量,组织固聘或临聘的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参与审计。
大数据分析核查技术应用不断增加。面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全覆盖部门单位多、任务重、时间紧的难题,经过多年探索,浙江省审计厅通过整合技术力量,完善业务需求,实行数据统一采集,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初步形成“一平台、二清单、三张表”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非现场数据分析+现场核查”的大数据审计方式,解决现场审计“大海捞针”局面。
“一平台”,即打造大数据集中分析平台,省厅组建大数据审计综合协调组、技术保障组和大数据分析团队,通过人员统一调配、数据模拟测试二个阶段的数据采集、分析整理出“审计数据采集清单”和“审计业务需求清单”,通过分析小组研判和结果二次验收二个阶段的关联比对分析,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形成“分析疑点表”和“问题疑点表”,编写疑点表使用说明,分发审计组使用。审计实施过程中及实施结束后,各审计小组根据现场审计情况,及时反馈业务需求、疑点核查情况,用审计结果验证分析思路,形成“业务需求和查核问题反馈清单”,进一步完善业务需求。大数据集中分析平台通过多渠道收集问题清单、多维度采集业务数据、全方位分析财务和业务数据,大大增加了审计覆盖面,提升了审计效率,为实现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推进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困难
(一)审计目标站位有待提高
一是审计目标有待完善。现阶段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对于绩效审计的涉及面还不够广,揭示问题还不够深入,对资金使用绩效性关注不足,与当前预算管理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二是审计站位有待提高。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财政财务收支中查处和揭露偏简单的、常规性的问题,而在深入揭示涉及预算资金管理使用,项目预算资金分配、决策等权力运行和个人廉政风险等方面关注较少。再者,审计工作往往习惯于停留在发现问题上,从宏观层面对完善管理机制、制度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的情况较少,还未达到运用审计监督规范财政管理,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的站位和高度。
(二)大数据审计方式有待完善
一是数据分析阶段分析技术成熟度不够。数据采集难度较大。数据分析需要将来自财政、金融等多个平台的数据以及行业数据进行关联,然而各个平台、各个行业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标准不尽相同,数据整理难度较大。数据分析准确度有待提升。部分审计需求形成的疑点成千上万,落地形成问题的概率却很低。亟需加深审计分析和核查的深度,揭示更具有隐蔽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二是现场核实阶段对疑点核查的有效性不够。审计实施现场核查任务重、时间紧,核查人员对数据分析思路、取数口径不熟悉,核查手段和方法不到位等,都直接影响了数据分析结果的利用效果,疑点线索核查成功率不高,最后成为问题、可上审计报告的不多。
(三)审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复合型人才短缺。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大多是会计类、审计类专业出身,审计队伍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审计综合能力水平偏低,尤其缺少既懂审计业务知识,又精通大数据审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二是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重招录引进、轻教育培训”现象,大部分培训仍然是全员参加、短期培训、内容宽泛、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没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审计人员的潜能和价值。
三、推进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建议
(一)提高审计目标站位
一是强化绩效导向,完善审计目标。在坚持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同时,突出部门预算效益型审计。在制定部门预算执行方案时,应增加项目绩效和部门整体绩效的审计重点内容。在对审计质量进行考评时,增加“资金绩效关注度”、“项目绩效关注度”等指标,将项目资金、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绩效、管理等情况作为必审内容,由此倒逼审计人员增强绩效审计意识,提升审计质量和实效。加快建立并完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审计人员可以在历年审计的经验基础上,借鉴财政部门建立的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从中挑选合适的指标进行审计;同时可审查绩效评价中介机构报告,吸取经验为我所用。
二是提高审计站位,服务宏观决策。加强政策研究,合理规划审计专题。审计要心怀“国之大者”,及时掌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深入研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财政资金绩效、国有资产管理等板块,合理规划审计专题,把握审计重点,真正做到“为国而审,为民而计”。加强审计业务研究。根据审计专题和审计重点,研究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管理和资金使用规律,开展研究型审计,从个别到普遍,深入揭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促进完善体制机制,防范控制财政风险,服务政府宏观决策。
(二)加强大数据审计方法研究
一是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加强数据采集精准度。对标审计目标和采集计划,在深入分析被审计单位履职情况、财务特点、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集被审计单位财务、业务数据和相关第三方数据,提升数据采集的精准度。强化大数据分析能力。业务人员应梳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大数据分析中的共性需求,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对数据加强解读、深化研究,在数据孤岛间架设“桥梁”,进一步面向应用建立部门预算相关主题数据库。同时积极探索和应用数据整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和工具,切实提升数据标准化工作的自动化、流程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深化先进技术方法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实践中的运用。加强数据分析时效度。主动加强与政府大数据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依托省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依托大数据管理中心等渠道,建立大审计监督系统,实现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分析、实时预警。
二是强化审计核查现场管理。强化现场核查指导。编制部门预算审计大数据分析指南,明确业务需求、分析思路、取数口径、疑点类型和现场核查建议,并加强审计现场的指导,提升审计人员核查能力,提高疑点线索核查成功率。加强审计业务人员与大数据分析团队的反馈和沟通。除编制“业务需求和审计反馈清单”外,各审计组根据产生的疑点清单开展现场分散核查,当审计业务人员在审计现场审计疑点问题与大数据分析团队的分析结果有出入时,要及时与大数据分析团队取得联系,沟通审计情况,大数据团队再根据反馈情况对审计模型实时修正,指导现场精准核查。同时,综合协调小组与其他派出审计业务组进行沟通,避免其他审计现场出现类似问题,从而提升整体审计效率。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一是优化审计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人才。要进一步更新选人用人观念,多种方式选育人才,在加大复合型审计人才内部培养的同时,将引进外部人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积极向社会公开招录和选调既有高学历、高职称,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覆盖财务、法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逐步调整审计、财会专业的人员比例,改变现有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聘用社会审计充实审计力量。政府审计力量是有限的,聘用审计辅助人员是审计机关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的重要方式,是新时期解决审计任务重、审计力量不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探索运用社会审计力量的方式方法,在保持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的主导及控制地位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社会审计人员的专长、专业,以服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培训。通过外派培训、专家授课等方式加大理论业务知识培训力度,针对性地增加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所需的大数据审计、绩效审计等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拓展完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积极选派审计人员参加审计署开展的专项审计项目和组织的专题培训,通过以审代训方式,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实践锻炼、扩充知识储备,补齐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上的短板。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将老同志与审计新人进行搭配组合,共同参与、联合开展重点审计项目,既能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在审计实践中传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厚经验,又能充分利用年轻人在计算机、大数据审计方面的优势,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促进提高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能力、科学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
(作者单位:省厅行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