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9期 返回首页

聚焦教育均衡化建设 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审计支撑

发布时间:2023-02-27 10: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聚焦教育均衡化建设

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审计支撑

□ 省厅教科处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要求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地区、城乡、群体之间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省厅教科处自觉融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语境,开展实施教育均衡化建设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推动新时代教育优质均衡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迈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大审计支撑。

一、贯彻落实研究型审计部署要求

(一)以政策研究为基点,科学谋划审计项目

注重科学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确保审计方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举措有力。一方面,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领域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政策文件、法规制度,深入研究教育均衡化建设的内涵要义、发展方向、工作原则、重点举措等内容以及政策演变趋势。另一方面,及时跟进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前沿研究、观点意见、改革建议,密切关注教育舆论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着力摸清全省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均衡化建设的发展现状、问题困难、经验成效等总体情况。

(二)以项目研究为抓手,精准研判审计重点

围绕促进教育均衡相关政策建设及执行情况、资金投入机制及执行情况、校区建设布局与资源投入情况三大方向十二个重点专题审计内容,深入研究被审计对象,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一是坚持数据先行。对教育、财政、工商、社保、民政等信息进行多维度数据比对和关联分析,实现对问题疑点的提前锁定和科学研判,为实地核查、事实认定打好基础。二是坚持方式创新。采取“试点研究+案例研究+推广应用”的审计方式,结合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等形式,探索思路、解剖麻雀、总结经验,对教育均衡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进行多方验证,做到以小见大、以点观面。三是坚持模式优化。省厅注重统筹谋划、协调指导,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组织20个市县同步开展专项审计。形成“统一领导、混合编组、分组作战”的审计模式,分阶段、分人员、分时点统筹分解审计任务,定期向参审单位下发工作动态、了解工作进度、提供业务指导,推动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审计项目统筹高效推进。

(三)以成果研究为牵引,有效提升审计价值

注重提炼高质量审计成果,一体推进规范管理、完善机制,促进改革,有效提升审计在促进教育均衡化建设中的价值。一是强化审计结论研究。加强综合研判和提炼,总结招生管理、教师配备、经费使用、资源布局等教育均衡化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深入研究其特点、规律和趋势,并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形成高质量审计报告。二是强化前瞻性课题研究。以全省教育均衡化建设情况专项审计调查为实践基础,结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探索课题研究,从审计视角探讨教育均衡化建设中存在的梗阻性堵点和发展建议,进一步彰显研究型审计服务“国之大者”的重要作用。三是强化审计经验宣传研究。及时总结专项审计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采取的新技术、新方法,编发审计专刊,将各参审单位中涌现出的好案例、好经验、好做法予以刊发,推广共享审计经验,营造学习交流的良好研究氛围。

二、多维放大教育专项审计成效

(一)着眼大处、着手小处,聚焦重点抓问题

加大对教育均衡化建设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和“老大难”问题的分析力度,从宏观大处思考教育与共同富裕间的内在逻辑,从微观小处审视教育均衡化建设的堵点及对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影响。此次审计在全面梳理教育均衡化建设相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聚焦改革重点、管理难点和民生热点,沿着改革部署和政策安排抽丝剥茧,深入揭示了教育经费投入执行不平衡、校区建设布局与资源投入不达标、义务教育“双减”等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分析预警了教育均衡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类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敏感性强、利益关系度紧的风险隐患。

(二)疏堵结合、对症下药,立足发展提建议

审计工作不仅要回答好“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回答好“怎么办”的问题。此次审计坚持审计建议要具体、能操作、可落实的成效导向,既摸清情况、分析原因,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实质,也加强沟通交流,广泛听取被审计单位、地方政府、家长学生的意见,突出审计建议在宏观层面的前瞻性和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可切实转化为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思路和改进措施。如就规范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制度执行、统筹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等建议,审计组在翻阅资料、研读文件查找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又以问卷调查、调研座谈等途径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等进行沟通交流,采纳其合理意见,助力提升审计建议精准性。

(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完善制度固体系

审计要在精准揭示问题的基础上,促进有关单位完善制度、堵塞漏洞,要既形成震慑、管住当下,又触动根本、见效长远。此次审计在揭示查处学校课后服务收费不合规、机构遴选不规范等问题的同时,注重研究问题背后的制度漏洞和管理缺位,提出要加强对学校课后服务和俱乐部培训的监管,探索课后服务管理新模式。推动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出台了《关于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推动教育生态进一步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