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期 返回首页

数字化改革背景下构建审计大监督格局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3-03-17 09: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数字化改革背景下

构建审计大监督格局路径探索

□ 绍兴市审计局课题组

我省正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各部门向“整体智治”升级转变,数字化转型为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强劲动力。审计监督要以数字化改革破题协同监督难点,探索构建审计大监督格局,推动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作,统筹监督资源、延伸监督触角、提高监督绩效,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监督效能。

一、打造一个智慧大脑,实现数字化闭环监督

“金审工程”三期涵盖了审计业务管理等17个应用系统,是浙江审计数字化改革的“内循环”,尝试在“金审工程”三期的基础上,联通外部监督,加强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双循环,综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智慧监督平台”,实现监督点对点的精准功能布局,审计监督成果与其他监督转换,最大限度推动审计成果转化、提升审计价值。

“智慧监督平台”可以把握数据问题导向,构建精准化项目计划“智慧统筹”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模块。

(一)监督资源整合模块。构建人力资源“一盘棋”格局。将各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纳入监督库,各监督机关在履行各自职责时,在人员调配方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人员力量共助。如在重要事项审计监督时,从监督库内抽调骨干力量形成联合监督组集中审计,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确保问题线索深挖到位。审计干部在参与各类监督的过程中,培养了查处大案要案、揭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落实物力资源“一本账”理念。要充分发挥审计物力资源价值,以效益性为核心,有效配置审计物力资源。如在开展审计项目前,优先使用“智慧监督平台”中已采集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分析,减少审计人员前期数据采集、转换的时间和精力;或能精准运用纪检监督、巡察等其他监督机构移送给审计机关的案件线索,更具针对性地发现问题等。由于各监督要素在监督对象与范围上存在重复交叉,将各监督对象的客观数据资料纳入监督库,也可有效避免各监督机构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因重复监督而增加监督对象负担的问题。

(二)项目计划统筹模块。“智慧监督平台”统筹资源的原理是创新大数据审计应用技术,在无审计项目时有序汇总疑点数据,改变项目安排的优先次序,如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专项审计等有机结合,全盘统筹整年的审计项目,形成“1+N”审计计划模式。“智慧监督平台”已经排除了大部分低密度、低价值的数据,经过数字化精准分析,筛选出其中异常数据,大大减少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现场核实时间,提升审计工作绩效。同时“智慧监督平台”可按照单位类别归集疑点数据,审计人员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预算单位的问题、数量、金额,依据本身的职业判断,统筹安排当年的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大数据审计不局限于某一单位的问题查找,更可以汇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数据,抓住线索,突破单位壁垒,推动问题查找向纵深发展。如运转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模型后,按问题类别、疑点性质归集的“智慧监督平台”即可为统筹布局本年的专项审计调查项目提供参考,有力地拓展了审计监督的深度。

(三)监督数据分析模块。建立监督数据分析、可视化模块,打造“线上+线下”监督融合网络。“线上”即通过围绕党委工作大局、围绕审计工作主责主业、围绕干部群众关注关切重点工作构建监督分析模型,获取监督数据输入对应分析模型,帮助监督人员“洞察”数据内在的关联性和存在的异常点。以绍兴市审计局部门预算执行大数据审计为例,该局整合多方意见,形成《预算执行审计业务需求目录》,并依据此目录构建了32项问题需求审计分析模型。年初在未开展具体审计项目之前,“智慧监督平台”采集各预算单位以前年度的财务及业务数据,形成被审计单位数据库资源。随后,计算机端调用大数据分析模型输入数据自动匹配数据源,自行运转输出审计疑点数据。审计人员可以依据传递的问题线索,“线下”对各监督部门依据分析模型运转的疑点数据进行现场核实,全方位摸排各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的制度漏洞和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数据的挖掘探索。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监督效率,整体把握数据特征,提供审计思路,大大提高了疑点查找的精准度,扩大监督覆盖面,切实发挥审计大监督体系的协同效果。

二、健全两项监督体制,加强整体化顶层设计

(一)建立系统协同监督机制。结合数字化改革,探索建立系统协同监督机制,创新审计工作全流程开放协作机制,围绕审计项目的不同阶段,在“智慧监督平台”中将其他监督有效嵌入审计项目各环节,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生命周期监督。

一是衔接事前监督计划,以谋促审。在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阶段,审计部门在“智慧监督平台”征询巡察机构的意见,结合年度巡察计划与各部门的职能特点,选择被审计单位与被巡察单位时能尽可能避免短期内重复检查或开展“审巡同步”监督,将二者深度融合,提升监督质效,防止出现监督过度或监督不到位情况;在“智慧监督平台”中探索建立在线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组织部门、审计部门等相关单位可远距离统筹谋划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更有效促进对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监督。同时,探索开设“审计项目计划征集”小窗口,欢迎广大人民群众为审计立项出谋划策,加强群众监督,确保审计项目贴近百姓实事、关注民生热点、聚焦群众关切。

二是加强事中交流研判,以联促审。在“智慧监督平台”中探索建立各监督主体日常工作联系制度,如巡察机构在开展巡察中发现属于审计职责范围和审计手段可及的情况和问题,确需开展审计的,可在系统平台中与审计机关直接沟通后,按法定程序定点传输专题材料至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接收后应就涉及的单位优先安排开展审计,并及时将办理情况电子反馈给巡察机构;审计机关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有基本的违规违纪违法事实及后果,应依法依规及时在“智慧监督平台”中传输给相关部门,共同会商线索、交换意见、解决问题。双方可在系统平台中商讨下一步突破重点、调查措施和调查对象,把涉嫌违纪初核中遇到的困难深入探讨,把证据间的关联研判准确,从而扩大发现违纪线索成果,形成有序、高效的线索移交。

三是聚焦事后整改成效,以审促改。如绍兴市委审计办印发《绍兴市“1+X”审计整改工作部门协作办法(试行)》,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间在审计整改方面的协作配合,强化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及督查力度,促进审计结果更加有效运用。“智慧监督平台”贯彻执行《绍兴市“1+X”审计整改工作部门协作办法(试行)》文件精神,审计机关内部探索设置整改考核、风险清单库、督查管理等6大模块,自动生成进度、逾期、规范、成效、督查5大指标;对其他整改职能部门创新设置整改预警机制,整改期限前十天进行短信、浙政钉等消息提醒,并对逾期未整改部门发放红牌警示,确保其他职能部门将审计整改作为监督的重点内容,切实写好整改“后半篇文章”。

(二)建立监督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可以减少监督部门之间数据重复收集,深入挖掘已有数据价值,激发数据活力,打通各部门的信息壁垒,为构建审计大监督格局奠定基础。

一是规范数据共享。采集和整合不同部门的标准化数据,对于消除数据的二义性、后续挖掘数据的深度极具价值,因此数据共享基础就是将监督部门的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集成大数据“标准湖”。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从技术层面来讲,要明确数据需求、规范数据要素、制订采集标准,从而保障跨部门、跨区域、跨时间的数据资源运用。同时,要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以规范数据的开放共享。制订监督数据共享工作机制,明确可以实现共享的部门及范围,完善详细的数据共享申请流程,确保数据共享的规范有序。

二是清除冗余数据。根据系统设置条件,“智慧监督平台”每年自动采集部门财务和业务数据,并存储在云主机上,同时要进行数据清洗,借助重复值标识、筛选、关联分析等操作,删除重复数据,将多余的数据进行清理,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三是加强数据保护。数据安全性问题是数字化改革中的严峻挑战,基于强化技术对于监督数据保护的同时,建立数据管控制度、责任追究程序,联合公安、司法机构共同打击数据泄露。建立数据保护联合机制,对于保密数据禁止上传至云主机,防止出现保密信息泄露;其他涉及个人和单位隐私信息,“智慧监督平台”登录的个人账户均设置数据获取权限,仅向平台的管理者通过申请,予以授权后方能接触该部分数据,营造监督数据安全生态圈。

三、坚持三个监督导向,激发创新性监督活力

(一)以发展导向凝聚组织合力。要坚持系统整改、标本兼治,实现“查病”“治病”“防病”连环效果,充分发挥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

如绍兴市审计局探索“问题汇集—跟踪督查—整改销号”三步走工作法,建立完善市级审计整改基础数据采集共享机制,明确要求所有审计项目在征求意见阶段同步出具整改基础数据采集表,夯实整改数据基础。强化与市委办、市府办、市人大等部门(单位)的协作配合,近两年共开展联合督查5次,涉及整改责任单位67家,压紧压实整改责任。创新建立见人、见因、见果、见责、见效“五见”问题整改台账,要求每一个问题都明确责任人、问题成因、整改结果、追责情况,并以挂销号的形式落地,推动审计问题整改进度加快、规范程度高、整改质量好。优化审计成果运用转化机制,注重把整改落实与完善制度、促进管理、推动改革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从优化管理、深化改革的角度出发提准建议,创新推出《审计提醒您》,不定期向有关部门(单位)或一定范围内的领导干部送阅,累计发送6个县及70多个市级部门(单位),为部门(单位)对标改进工作等提供有效帮助。编发面向党政部门、乡镇(街道)、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重点风险防范清单,并依托内审工作指导员制度,以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强化对40余家市级部门(单位)及国有企业的内审工作指导,帮助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促进“少生病”“不生病”。

(二)以问题导向推动监督服务。要瞄准工作重点和突出问题开展审计监督“三服务”工作,立足问题思考服务切入点,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要善于抓住重点问题,从现在和未来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贯通、中心工作与主责主业相融合的视角,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大局,聚焦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抓住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紧盯改革发展的难点堵点,分析判断各领域出现问题的轻重缓急,把重点难点优先纳入“三服务”,确定服务目标、制定实施方案、配置各类资源,推动问题的协调解决。要精准研判问题,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研究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调研收集到的问题,特别是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重大紧急问题进行梳理,着眼全局、把握大势、兼顾长远,有效化解各种复杂矛盾。要树立结果导向,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瞄准结果,善于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实现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破解发展难题,切实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绍兴市审计局在开展审计特色“三服务”中,注重采取面对面、点对点的方式,通过与市属国企召开现场座谈会,由局领导班子带队,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参与,与市属国企负责人及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共同研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深入思考、精心调查、潜心研究,两年共发现问题93个,特别是2021年收集各类问题60个,其中36个为现实性问题,24个为体制机制方面问题。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深入查找问题根源,积极探讨解决办法。对于共性问题分类形成专项调研课题作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和帮扶方案;对于个性问题,通过对接协调由归口部门逐一解决;对于现实性问题,采取现场解决与后续沟通相结合的方式,尽快落实问题解决方案;对于体制机制方面问题,依托协调联动问题解决机制,开展进一步沟通协调。

(三)以创新导向拓宽工作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调动各方面推动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变革是大势所趋,要加快打造变革型审计机关,把研究作为审计的前置准备。

如绍兴市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落实部署要求,不断提高变革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思想观念转变。由传统审计更注重查找问题向更好发挥“经济体检”功能转变,紧紧围绕主责主业,站在党委政府角度考虑工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审计参考。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规律性、普遍性问题,善于总结、归纳,加强源头治理,防止出现“屡审屡犯”。二是谋求方式内容创新。借力大数据,有效破解审计人少事多的固有矛盾、全面提升审计效能。积极利用“智慧监督平台”,整合部门标准化数据,打破条线壁垒,降低审计人员前期采集和使用数据的难度,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开发审计方法模型,查找到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微小线索,使监督更加精准有效。三是增强专业人员能力。要打造一支高质量、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既要培养专业人才“能查问题”的能力,也要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人员能“找准病根”,保障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积极组织青年干部参加大项目审计,以审代训、实战练兵,全方面、多角度锻炼,提高年轻审计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课题组组长:沈大军

课题组成员:陆烨航 赵 健

严轶斐 胡梦婕 邵凯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