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期 返回首页

抓好五项行动计划 推进审计队伍变革重塑

发布时间:2023-07-13 17: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抓好五项行动计划 推进审计队伍  变革重塑

□ 徐雄强

当前,衢州市县两级审计机关正处于审计队伍新老更替频繁期,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新进和未来三年拟招录人员,将占全市审计人员40%以上。如何带好审计干部队伍,成为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重大考验。2022年以来,衢州市审计局党组顺时应势,依托五项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审计队伍塑造变革。

一、抓好政治立审行动,提升大局能力

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只有牢牢把握、深刻领会政治机关的属性,才能自觉养成从政治的高度思考审计方向、谋划审计项目、突出审计重点。审计干部只有提高政治站位,才能用政治眼光看待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持政治定力、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服务于民。

2022年,该局党组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成闭环的政治立审专项行动。由局办公室和党支部牵头,主动搜集中央、省、市三级党代会、人代会、党委审计委员会等重要文件,以及审计署、省审计厅相关领导重要讲话,下发给全体干部作为政治立审学习资料;形成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党员干部带头学、审计现场集中学、青年干部研讨学为重点,构建自学+领学+讲学+研学相结合,打造理论宣讲+撰写体会相贯通的机制,不断深化学习形式,持续优化学习成果。

政治立审行动实施后,从2023年自定审计项目谋划结果来看,审计项目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更加贴近,审计目标设定政治站位更高,审计重点谋划更加突出执审为民,审计项目成效重点和方向更加精细化,审计实施现场时间把控更加紧凑。

二、抓好学习强基行动,激发内源动力

审计机关是业务机关,审计工作具有政策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1名合格的审计人员,既要知道监督对象或事项应该怎么干、也要知道为什么不能这么干、还要指出下一步怎么办;既要能事前抓住重点、设定疑点,也要事中去伪存真、查实疑点,还要事后提炼问题、服务决策。

2022年,制定干部“自学、互学、考学、研学”的学习强基专项行动。由法规处牵头,定期下发审计干部应知应会的财会知识、财经法规,作为干部自学的重要内容;由处室负责人牵头,不定期列出处室人员或审计组应当掌握的专业法规等,作为处室干部互学的重要材料;建立分管领导主抓的每月1次考学活动,对得分最后2名同志采用提醒谈话方式,促使干部真学、真记、真用;建立以处室负责人或审计组组长牵头,事后工作复盘研学行动,对一段时间工作或1个审计项目定期开展复盘,每名干部总结收获、剖析不足,达到互鉴互学的目的。

学习强基行动实施以来,干部拖拉散慢状况得到有效扭转,学习型机关氛围进一步深厚。审计发现问题能力、审计报告撰写能力均有明显的提升。干部互看互学、赛马比拼的劲头更足,干事激情得到有效激发。

三、抓好培训补短行动,寻求外部助力

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机关。审计处在财政财务监督的前沿,有着感知和识别重大经济风险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审计机关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防患于未然,提前揭示不良苗头和有害倾向,当好风险“吹哨人”,这对审计干部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2年,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专题、集中、分类、外派”的培训补短板专项行动。专题培训,针对审计干部宏观经济知识欠缺,对党委政府重要文件学不深、悟不透、行动慢、转化难等问题,采用不定期邀请相关领导专题授课,提升审计干部实操能力。集中培训,将审计干部业务素质提升培训班纳入组织部门年度常态化培训内容,培训前通过干部能力短板分析,邀请上级审计部门行家里手现场集中讲学,加快审计干部能力提升。分类培训,以市级审计机关业务处室为抓手,组织业务研讨交流、专题案例讲解、市县组团实战等培训方式,细分培训对象、优化培训组织、提高培训实效。外派培训,建立局机关中青年业务骨干外派轮训工作机制,年初在安排审计项目时,主动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审计机关、同级党委政府部门、纪律监察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为期3-6个月跟班轮训,拓宽干部视野、深化多岗培养。

培训补短行动实施以来,干部普遍反映培训组织精准化、培训方式差异化、培训内容个性化,既实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目标,也解决培训方式固化、培训内容僵化、培训成效弱化等问题。同时,也增强干部对培训工作的认同感、对审计组织的归属感、对审计工作的自豪感。

四、抓好研究赋能行动,聚焦靶向发力

打造变革型审计机关,重点在“变”,关键在“革”。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能够有效解决审计干部普遍存在的审计项目“谋”不到位、审计效率“快”不起来、审计方向“把”不准确等突出问题。

2022年以来,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线,扎实开展研究赋能专项行动。一方面,注重培养研究意识。组建年轻审计干部“智囊团”,审前做到研究先行,梳理被审计单位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改革方向、职责履行、业务运行等情况,明确审计思路,找准审计重点;审中做到研究统筹,对同类项目注重统筹,对共性问题统一尺度,对复杂数据研究通用计算模块,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标准件”;审后做到研究评估,以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为主体,积极开展审后复盘,强化行业领域综合信息开发,及时反映党委政府和社会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另一方面,注重课题项目同步。由年轻审计干部独立承担课题任务,在开展审计项目的同时,确保课题研究与审计项目同步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同步组织实施、审计人员同步担任课题组成员、同步出具审计报告与研究报告,充分调动审计干部从事审计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研究赋能行动实施以来,全局审计项目坚持“以研谋审”“凡审必研”“研以促审”,审计成效有了明显提升,如衢州市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审计成果获得市领导批示16篇次,被审计署综合报告采用17次,推动各级出台制度24项;政府民生实事专项审计调查项目撰写的11篇审计专报均获批示,推动各级出台制度17项,两个项目均获评2022年度全省优秀审计项目。

五、抓好实操锻炼行动,增强实战能力

审计机关开展各项审计业务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依据说话、用习惯说话,最终要用道理说话,做到这“5个说话”,必须练就过硬的实践能力,只有依托“学习+培训+研究+实战”有效融合,才能领悟书本知识、转化培训成果、检验研究结论,成为业务上的内行人、专业人。

2022年,针对业务一线干部40岁以下占60%以上、30岁以下占30%左右的现状,制定出台《衢州市审计局“磨刀石”年轻干部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实施“配导师、担主审、严管控、强帮扶”实践锻炼行动。配导师,选派具有高级审计或会计职称、获得省优项目主审或组长的处室负责人以上人员担任实务结对导师,业务指导每年不少于6次;担主审,明确新进3个月以上,40岁以下审计一线人员必须至少担任1个项目主审,优先担任局重大项目或处室重点审计项目主审;严管控,对年轻干部担任组长或主审的审计项目,质量管控从严要求、从严把关,特别是督促干部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促进项目质量全过程管控;强帮扶,建立局领导班子、局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三级帮扶举措,重点抓牢审计调查了解开展、审计实施方案编制、重大审计问题查处、审计结论文书撰写等环节帮扶,从单兵作战转向参谋集群。

实操锻炼行动实施以来,既充分发挥了业务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也大大缩短了审计新兵角色转换的“适应期”,年轻干部成长步伐明显加快。2022年审计工作干出了节节攀升的好势头,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同比增加21.8%;报送审计专报同比增加15.4%。审计报告、审计专报等各项审计文书,获得领导批示肯定同比增加26.8%

(作者系衢州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