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期 返回首页
往期书刊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大数据审计全覆盖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3-07-13 17:5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领导干部经济 责任审计中大数据审计全覆盖的实践与探索
□ 杨 芳
近年来,大数据审计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推动审计全覆盖、增强审计监督效能、提升审计质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五审五评”内容作为审计的蓝本,审计中数据类型主要有财务数据、政策执行类数据、工程管理类数据、自然资源资产类数据、内部管理数据等。本文以绍兴市上虞区C街道办事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C街道审计)实践经验为基础,就如何运用大数据手段,创新审计方法,进一步深化大数据技术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融合,实现大数据审计全覆盖的思路和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大数据技术运用的思路与方法
大数据的“杂乱和不精确”与审计数据要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之间存在着冲突矛盾。为理顺数据关系,提高大数据审计效率,绍兴市上虞区审计局在C街道审计中以财务数据为首要切入口,提炼疑点,并逐步分析其他类型数据。
(一)以财务数据为切入口的分析思路
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首先以财务数据为切入口,作为大数据审计全覆盖的基础,在审计中主要分析三个关联。一是分析与资金使用直接关联的财务数据。财务数据分析要依据预算安排重点关注津补贴发放、“三公”经费支出、专项资金支付等数据。如在C街道审计中,对财务数据的统计发现绩效工资超标准发放、“三公”经费支出列支不规范、往来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二是分析与资金拨付程序间接关联的财务数据。大额物资采购、大额资金使用、大额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需要经过集体讨论程序,目前大部分单位的会议纪要同时采用纸质记录和电子记录,通过对电子版会议记录的大数据比对能快捷精准发现集体决策等方面的问题。如在C街道审计中,经关键词比对发现有较大数目的食堂费用直接拨付到承包方法人的个人账户,经核实均未经集体决策。三是分析与其他数据关联的财务数据。财务数据能间接反映领导干部任期内政策执行、工程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情况,通过财务数据分析,提炼存在的疑点,作为其他类型数据分析的线索。
(二)以政策执行类数据为切入口的分析思路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聚焦重大改革任务落实、重点任务目标完成、重点工作部署推进等方面,政策执行类数据主要聚集在本部门主责主业、疫情防控、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方面。审计人员可以从被审计单位的政策落实管理台账、财务数据疑点入手,同时根据具体政策向财政局、经信局等关联部门申请数据,通过网络爬虫技术等大数据审计手段开展分析。如在C街道审计中,经过分析发现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执行、招商引资项目投后监管等方面存在问题。
(三)以工程管理类数据为切入口的分析思路
乡镇街道是老旧小区改造、污水零直排等民生工程的主要承建方,每年的承建工程数量较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2017年起,该区政府投资项目“双查双保”中介监管网功能逐步完善,在工程进度、现场考勤、工程变更等多个维度实现全流程监管,每个项目均形成一套监管台账汇总表。因此,该局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工程管理类数据分析时抓好三张汇总表:财务数据中筛选出的疑点汇总表、主管科室的项目情况汇总表、工程监管平台的监管台账汇总表。如在C街道审计中,通过对三张汇总表的比对,利用现有造价软件等开展分析,发现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在工程进度管理、工程施工监管、工程项目招投标等方面存在问题。
(四)以自然资源资产类数据为切入口的分析思路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明确将自然资源资产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审模块。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类数据的特殊性,在审计中除了收集被审计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台账数据、相关财务数据,还需要向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环保局等部门申请提供已有的监管数据,向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主管部门申请提供奖补、扶持资金拨付依据及金额。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收集的数据,利用GPS测量仪、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图形分析功能等进行疑点数据图斑比对。在C街道审计中,经疑点核实发现存在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奖补政策执行力不足、对矿山治理工程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五)以内部管理数据为切入口的分析思路
在上述四大块数据审计过程中,发现国有资产、内审管理、巡查整改等多个方面均有数据库,数据呈现数量不大、比较分散的特点,这类数据往往与内部管理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大数据分析,现场核实各类档案资料,审计人员可以关注内控制度不完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对下属单位监管不严导致拨付资金闲置等方面的问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存在部门协同困局。大数据审计并不能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中直接分析发现所有问题,需要多个部门提供协同数据,开展进一步论证。在信息安全日益重视的背景下,各部门对外提供数据的程序更加复杂,部分重点单位的数据不再向除公检法以外的单位提供,部分单位的数据集中在省级大数据库,导致基层审计难以获取部分重要信息。
二是存在“信息茧房”困扰。“信息茧房”是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的一个特有代名词,是指人们会因为自身信息领域的固有限制,被互联网或者后台引导至一个固定的信息空间。在大数据审计中,因审计人员惯性思维导致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相对固定的数据库,被审计单位也习惯性认为哪些是审计需要的数据库,使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获取的数据库集中在某些方面,审计发现的问题局限性比较明显,共性问题较多、个性问题较难发现。
三是存在分析结果偏离事实现象。因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关键数据录入错误、遗漏、变更个别关键词组等原因,数据库与实际资料信息不匹配,导致大数据分析结果偏离事实,出现无效疑点。如在C街道审计中,财务人员重复录入同一补贴发放信息,经核实2笔支出金额一致但并不是同一补贴。
三、相关建议
2023年绍兴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大数据审计项目数占总数60%、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发现问题数及金额占总数50%的新要求。结合审计实践,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大数据审计全覆盖:
一是加强部门协同,畅通数据获取。大数据审计的基础是数据库,缺乏部门协同,大数据审计将是“无米之炊”。因此,需要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规范数据的开放共享,建立与时俱进的部门协调机制,保证外部数据获取的畅通。
二是打破信息固化,拓展审计蓝海。突破审计发现问题的局限性,要从提高审计人员的思维认知、利用“金审三期”大数据案例库、定期更新学习大数据审计技术等方面入手,打破“信息茧房”,不断拓展大数据审计蓝海。
三是扎实数据审核,弥补数据偏差。当前经济领域特别是经济业务和经济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财经数据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违纪违规行为。从大数据分析到数据核实是审计的必经之路,要继续做好现场审核,弥补大数据审计的不足,打造“线上+线下”监督融合网络。
(作者单位:绍兴市上虞区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