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期 返回首页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13 18:0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分享: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 郑   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

一、审计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必须体现党的政治品格,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要坚持实践观点,做到求真务实。坚持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论从事出、以事立论。审计过程中努力掌握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证据资料,搞清楚地区、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以及工作推进情况,利用取得的各种证据,加强对资金流、业务流、资产流、信息流的关联核查,进而判断问题是否成立,确保事实清楚、数据正确、证据充分,避免对情况一知半解、片面认定问题。特别是对重点问题、关键事项,更要认真复核、系统分析,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结果,防止简单套用既往案例或凭经验认定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要坚持发展观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1982年“审计机关”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今,审计的范畴从财务收支审计逐渐拓展至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等,审计的目标、对象和重点不断变化,发现的问题也日益复杂。特别是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后,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剖析审计发现的问题。20161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三个区分开来”的提出,为审计在新时期用发展眼光实施监督提出了重要遵循,既不以现在的规定制度去查处以前的老问题,也不用过时的制度规定来衡量当前的创新事项。在分析处理审计发现问题时,通过“看缘由”“看性质”“看程序”“看结果”,认真区分主观故意和过错过失,辩证分析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干部在改革创新、破解难题中因先行先试、敢于担当、突发处置而出现的失误、过失与偏差行为,如果符合改革方向、实际效果好、经过集体研究、没有发现利益输送的,应审慎把握,用好容错免责机制。

二、审计工作要坚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矛盾论》指出:“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起变化”,因此在处理矛盾时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从审计工作看,“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思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在审计工作的具体应用,它不仅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要深刻理解审计全覆盖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交给审计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但不能机械理解,要真正把握全覆盖形式与内容、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审计全覆盖扫清了体制障碍,意味着审计在职责履行上无禁区,但不能等同于覆盖所有单位和全部资金。全覆盖的实质在于对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审计监督权无一遗漏、无一例外,形成一种常态化、动态化震慑。

二要精准把握审计全覆盖的重点内容。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工作重点抓什么,审计就审什么,有效服务国家治理”重要指示谋划主要任务。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兜牢民生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突出重大问题加大审计力度,促进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就浙江来说,当前要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努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围绕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8+4”经济政策体系、杭州亚运会等中心工作,聚焦重大资金、重大工程、重大民生开展审计,发挥审计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的积极作用,强力助推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

三、审计工作要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马克思主义是在谋求全人类解放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共产党宣言》全文数十处用到“斗争”一词,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命题,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其中第五项原则就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要求审计部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

一要敢于斗争。坚守真审真严的“审计风骨”,树立直面矛盾的斗争意识,坚持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特别是在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和招标投标、贷款发放和证券交易、国有资产和股权转让、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敢于较真碰硬,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斗争精神开展“穿透式”监督,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中的重要作用。

二要善于斗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审计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职责定位和使命任务,更好发挥建设性作用,既查病,又治已病、防未病,既要管住当下,又要见效长远。要不断锤炼政治能力,增强大局意识,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意图和实践要求,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增强敏锐性、前瞻性和时效性,密切跟踪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审计建议,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审计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和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并进行批判继承和扬弃超越,其产生过程就是创造和发展的体现,而其中包含的事物运动变化、矛盾是事物发展内在动力等观点,更凸显着创造精神。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要求,必须做好创新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是做好经验总结。注重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毛主席曾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并指出“总结经验有两点,一是优点,一是缺点”,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浙江审计机关成立以来,不少工作走在全国审计机关前列,如率先出台了常态化经济体检意见、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审计容错免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会商研判机制等,但同时,浙江审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数字赋能提升审计效率不够、审计监督上下协同不够、审计任务和资源配置矛盾突出等问题。要敢于并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既总结成功经验,并结合新的实践将其传承好、发扬好;又汲取失败教训,进而完善改进、深化认识、推进工作。

二是加强创新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浙江2023年“新春第一会”强调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从浙江审计看,面对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的新形势,必须强化创新制胜、变革重塑的工作导向,以创新深化提升审计质效。要加强数字赋能,完善数据归集、深化数据应用,推动数据、组件、工具等共建共享,全领域推进“数据分析+现场核查”数字化审计模式,加大力度运用数智技术和场景,增强审计监督的穿透力和精准度;创新组织模式,推进审计项目和组织方式的统筹,采用融合式、嵌入式等形式,加强各类审计项目的有机结合、审计成果和审计信息的互通共享,促进“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推进制度升级,把浙江审计实践中行之有效、走在前列的经验做法转化为制度优势,成为指导工作开展的“总规矩”,同时根据新形势要求,制定一批有深度、显特色、管长远的配套细化制度,推动浙江审计依法全面高效履行监督职责。

(作者系省委党校2023年第7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一班二支部学员、省委审计办秘书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