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0 16: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杭州市富阳区审计局
杭州市富阳区审计局紧扣“审计现场管理提升年”活动各项要求,以“四个实”为目标导向,激励创优争先,促进审计质量整体跃升。
一是夯实方案“促实干”。制定《“审计现场管理提升年”活动实施细则》,细化分解具体举措39条,压实现场管控主体责任;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抓中心、分管领导抓落实、科室负责人抓具体、办公室抓监督,局领导靠前指挥,亲赴审计组一线指导工作30余次;出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质提标方案》,编制共性质量问题、必审事项等内容,同时以项目责任清单刚性约束完成时间。
二是强化制度“增实效”。完善审计业务会议制度,针对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分别设计业务流程,增加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等环节上会次数,同时会前会中均对重要事项进行审理与会商;修订完善《聘请外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奖惩考核体系,将协审费用与审计质量相挂钩;加强研审融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推进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重点聚焦十方面研究任务与方向,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
三是挂图作战“赛实绩”。以现场管理业务流程图贯穿项目始终,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现场实施、复核审理等各环节;重点审计项目实行一张清单管到底,明确人员分工、具体任务等要求,并将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实施公开亮晒机制,每月上墙通报审计项目进度及成效,营造“学拼争”良好氛围。今年以来,专报信息被区委、区政府领导批示64篇(次),查出问题金额13.06亿元,向区纪委等相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17起,推动制定、修改、废止制度等共计92项。
四是培养干部“出实招”。青蓝行动育人才,按照“一年能上手、三年当能手、五年成高手”的思路目标,抓实年轻干部“全链条”培养;数据赋能要人才,制定《大数据人才梯队培养方案》,每个科室(分局)至少明确1名年轻干部作为大数据审计人才重点培养对象,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室作用进行多轮培训。落实培训强人才,以“每月一讲”“富审讲坛”等为载体,邀请省厅、市局、区行业主管部门专家前来授课,切实提升全体干部的业务能力。(应波)
金华市婺城区审计局
金华市婺城区审计局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现场管理提升年”部署要求,紧盯重要节点、压实各方责任、拓展多维成果,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
一是紧盯三个节点。紧盯“审前调查”,明确以实地走访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以数据分析为依托的方案编制流程,今年审计项目调查了解时间同比增长83%,共收集研究53项被审计单位相关政策,对4个大数据审计项目确定23项数据分析思路。紧盯“审中核查”,实行“一张核查任务清单管现场”机制,编制包含审计核查事项、责任人等4方面内容的核查任务清单和取证内容、审计人员等6方面的“取证清单”。聚焦“审后评估”,对2023年实施的6个项目融合开展执法质量检查和后评估,全面复盘审计项目实施的合规性、合法性以及效率、效益。
二是压实三方责任。压实审计组“成员”责任,高质量落实核查清单任务,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准确规范编制审计取证单和审计工作底稿,今年共完成208项核查清单任务。压实审计组“组长”责任,指导督促审计组成员抓好现场核查,审核135张拟发出的审计取证单和87张审计工作底稿,严格把关事实、标准、原因、后果等关键证据,组织召开周例会复盘工作、部署任务,根据实际情况提请召开局务会16次讨论重要事项。压实审计组“分管领导”责任,驻守现场加强一线督导,推动重难点事项解决,定期听取审计实施情况、审计任务清单完成情况等汇报。
三是拓展三类成果。拓展“移送”成果,持续加强与区纪委区监委、公安等部门(单位)的贯通协作,建立针对移送线索的移交单、回执单、成果单“三单”机制,今年审计移送线索成案率达100%。拓展“专报”成果,修订完善专报管理办法,结合婺审论坛学习优秀专报案例,提升专报质量,截至10月底,审计专报获区领导批示同比增长268%。拓展“调研”成果,建立包括一名分管领导领衔、一名业务骨干主笔、一名文字骨干辅助的“1+1+1”调研课题攻坚机制,以课题项目化推动项目课题化,今年一篇课题报告通过省厅结项评审,一项课题获省厅立项。(严纯、吴斐)
常山县审计局
常山县审计局扎实开展“审计现场管理提升年”活动,通过全流程优化内控制度、全过程做实研究型审计、全方位贯通融合放大监督成效,切实推动审计工作提质。今年向县委、县政府报送审计专报14篇,移送问题线索9起,查处违规金额4040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1599万元。
一是全流程优化内控制度。完善文书审批流程。实行“审计组组长+业务科室分管领导”双重复核,确保审计报告、审计专报等文书准确规范,推动审计办规范运行。制定审计整改标准化流程。统一制定整改报告、销号报告、延期报告等3项审计整改标准化文书模板,供被审计单位参考,推动审计整改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案件线索闭环管理。审计移送事项确定后,明确法规科负责移送事项跟踪落实,原则上15个工作日之内完成线索移送,2个月以内完成有关立案及查处结果等书面材料收集。
二是全过程做实研究型审计。坚持把立项当课题研究。将“群腐”整治、农村集体“三资”、中小学膳食经费管理等中心工作纳入财政同级审等审计项目重点内容,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站位和针对性。坚持把问题当课题研究。针对审计发现若干国有资产闲置问题,及时与县国资中心对接,开展县级层面全面排查,推动公共资产盘活。坚持把建议当课题研究。实施审计专报局业务会议提级管理,进一步提升审计专报质量,如审计发现某单位多发职工遗属困难补助问题,通过专报反映推动县级层面建立信息共享全流程管控机制,促进收回多发补助35万元,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三是全方位贯通融合放大监督成效。加强与巡察部门协同。2个重点项目与巡察办同时进驻,实现同向发力、共同答题,发现问题数和线索移送数同比增加超20%,处置3人。加强与大数据中心协同。目前县级公共数据平台已开放了社保、医保、工商等11类数据信息与审计共享,实现大数据利用全覆盖。加强与人大常委会机关协同。首次以人大常委会形式召开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专题询问会,围绕屡审屡犯难题,设置“询问”“应询”“表态”多个环节,推动8个方面实质性问题得到有序整改。(吴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