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7 08:5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信息来源:
近日,从宁波市镇海区审计局传来喜讯,优秀审计项目的获奖数量跃升宁波市第一名。近年来,镇海区审计局坚持“政治统领为魂、审计项目为王、审计质量为要、队伍建设为本”工作理念,紧紧抓住“审计现场管理”这一关键,以“一线工作法”为抓手,推动审计工作质效全面提升。
理念先行,深植“一线”意识
审计项目确定后,审计现场的工作人员成为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聚焦审计一线难题,在春季培训班上,镇海区审计局增加了现场交流环节,“在审计现场被审计单位不配合,拖延、推诿,或者提供不完整、不准确的信息该如何处理?”“取证单提交后补资料,导致审计取证单原有的定性认定和数据依据发生变化该如何解决?”围绕这些审计实践中的问题,大家积极讨论交流,也进一步强化“一线”理念。
为了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打破科室界限,科学调配人员,实现优势互补,在2025年的同级审等项目中,面对“人少任务重”的难题,采用内审人员跟班作业、建立“协审人才库”等方式,统筹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在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运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中,探索“三审联动”机制,内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共同参与,先试审再交叉审计,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同时,镇海区审计局坚持在一线识别、培育、使用干部,出台《年轻干部培养管理实施方案》,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今年年轻干部作主审的项目将达70%。固定资产投资中心年轻干部小陆坦言,“局里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我们有机会在审计一线锻炼成长,要把握好机会,努力提升自己。”
图为镇海区审计局开展培训传达上级部署要求,交流业务工作
机制并行,夯实“一线”保障
“一线工作法”不仅要人到、心到,更要制度到。镇海区审计局完善党建引领制度,推行“审计组与临时党小组同步成立、业务学习与党员学习同步组织”的双同步模式,将党建工作延伸至审计全线,相关做法被《中国审计报》报道。
为了发挥优秀审计项目制度牵引作用,印发了《关于坚持“项目为王”争创优秀审计项目的实施办法》,要求各业务科室(中心)每年申报1个创优项目。“这个制度让我们从项目一开始就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高标准来执行,在审计一线收集证据、核实问题都更加严谨细致了。”局财政行事审计科负责人说道。
图为镇海区审计局召开项目方案会审会议
此外,镇海区审计局还制定了《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试行)》,明确每半年开展一次项目后评估,围绕项目评优标准和执法的规范性要求,从审计项目目标、实施、质量、成本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对审计规范、审计报告、审计成效等维度进行评分,针对评估结果提出修改建议,促进审计质量和审计价值提升。
开好“三个会议”也是推动“一线工作法”的重要抓手。在现场实施前,通过召开项目方案会审会议,明确审计重点和内容;通过召开中期汇报会强化中期督导、把握项目进度、落实重点内容核查,明确信息和专报点;在项目结束时,召开项目总结会议查漏补缺,完善项目执行短板。
全员坚守,深耕“一线”责任田
局领导积极发挥“头雁作用”,带头深入审计一线,科长发挥“引擎功能”,注重团队建设,年轻干部发挥“尖兵作用”,主动承担重任。
在审前调查阶段,由局领导带队,通过多种形式总体把握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评估问题可能性,谋划审计重点。“每次跟着领导去做审前调查,能学到很多东西,对整个审计项目的把控更精准了,在后续审计现场工作中也更有方向。”局经贸投资审计科年轻干部说道。
图为审计干部在工程现场实地勘察测量
在镇海区审计局,一线的审计组其实是个“小家庭”。领导在一线与审计人员共同工作,有时还为他们鼓劲打气。局领导既是“业务导师”,也是“心理咨询师”,让审计干部在一线工作更有归属感。
审理人员提前介入也是“一线工作法”中的关键举措,在某医院审计项目中,针对审计组发现的某药品超医保限定支付范围问题,审理人员及时介入,通过边审计边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组因医保政策精神未全面吃透导致问题性质范围、数量金额扩大等问题,有力提升了审计质量。
下一步,镇海区审计局将继续开展好“一线工作法”,在审计理念、机制建设和人员实践上全面发力,全面推进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切实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审计保障。